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诞生了众多的“第一”。从第一个个体户,到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再到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一次大胆尝试,都生动体现了浙江人锐意改革开放的创新担当。本报推出“时代印记浙江故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深入全省各地乡村、社区、工厂等基层一线,集中寻访一批浙江各地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回溯40年奋斗之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今天刊登首篇,敬请关注。
每到初夏时节,在“中国枇杷之乡”台州桐屿,新鲜采摘的枇杷通过大大小小的合作社销往全国。现在看来,这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你或许想不到,正是这枇杷树,结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硕果。
上世纪90年代,黄岩罐头食品厂的糖水枇杷一度风靡全国,作为原料基地的小稠村,枇杷从不愁卖。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吃新鲜水果的多了,罐头产业整体萎缩,千万果农被推向市场的汪洋大海。“当年,村民们拎着篮子,到104国道旁摆摊叫卖。”小稠村党委书记邱明生回忆,农民单打独斗,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做强枇杷产业、打响“中国枇杷之乡”知名度?当时的桐屿镇党委想出了办“枇杷旅游节”的点子,地点就落在小稠村。“圈出一个观光园,一人10块钱,枇杷吃到饱。”邱明生说。
枇杷节一炮打响。一辆辆大客车运来了一批批前来体验采摘游的游客,带走了一筐筐枇杷……
门票收益怎么分配?在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台州,敢闯敢干的台州人又将股份合作制第一个嫁接到了农村。1997年12月,在当地政府支持、党员带动下,小稠枇杷合作社成立。“我们根据枇杷树数量及土地使用面积作价入股。”小稠村村民任周根还记得当年估值时的热闹场景,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围坐一起,枇杷观光园的88户村民以树入股,成了社员。
二十多年过去,虽然小稠枇杷合作社已成为历史,但当地的枇杷产业蓬勃发展,合作社不断涌现,让千家万户对接上了现代农业产业。距小稠村不远的高峰村,村口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全国首家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2年,同样来自桐屿街道的农产品销售大户和当地的7个枇杷种植大户,开办了合作社。2005年初,全国首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浙江大红袍果业合作社第一时间申请注册,成为全国首家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真正成了市场主体,就可以贷款融资,扩大经营。”合作社负责人谢建勇说,有了独立法人身份的浙江大红袍果业合作社在市场上大展拳脚。
“大红袍,是桐屿枇杷的重要品种之一。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73名、农民技术人员45名,还聘请了5名农艺师作为合作社技术顾问,入社股金860万元,先后在福建福清、安徽贵池、浙江千岛湖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共有6800亩。”谢建勇告诉记者,“‘绿阳青’精品枇杷按粒卖,一盒40粒,今年每盒卖到140元。”除了枇杷,还有杨梅、水蜜桃纷纷走上精品路……
记者采访时,虽然新鲜枇杷已经下市,但这里依旧能闻到枇杷芬芳——2008年,合作社投资建设了一条果酱生产线,发展枇杷深加工。“这是我们找省里专家研制的枇杷果酱,纯天然无添加。小小一瓶就可以卖到15元,在农博会上很受欢迎。”谢建勇建议记者尝一尝。枇杷果酱里大粒果肉保留了枇杷的鲜香,一吃就有点停不下来。
一棵枇杷为何能结“硕果”?在邱明生看来,离不开“探索”二字,而探索的作用,就是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正借枇杷的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邱明生说。
截至2017年底,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783家,成员126.5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为403.9万户;社经营服务总收入483亿元,8458家合作社当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
【记者感言】枇杷可入药,“川贝枇杷膏”家喻户晓。改革开放中,小小枇杷成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变革的一方“药引子”。上世纪90年代后期,跟全国农民一样,台州农民面临着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走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难题。成立合作社,以经营制度改革破题,中国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全新体制机制初露雏形。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将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转化成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