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星众空间(嘉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行体验太空“相机”,在刚刚试运行的APP上输入需求,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反馈——一张实时街景。而卫星,是传递太空“相机”影像的“快递员”。
近年来,在嘉兴、湖州、台州等地,商业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目标却聚焦于服务人间烟火,正努力让航天成果像互联网那样走进千家万户。
浙江民企的一场场太空实践,或将加速卫星应用全民普及时代的到来。
用150颗卫星织张网
就在一个多月前,一颗名叫“微瞳一号01星”的卫星,从嘉兴出发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预计12月就能搭载快舟十一号火箭升空。
“微瞳一号01星”于去年启动研制,历经约300天的设计、制造与总装测试。它的身板不大,个头只有鞋盒大小,体重约20公斤,主要任务是对地遥感拍摄。“该卫星是目前国内外同等重量级卫星中性能指标最高的。”星众空间首席科学家于晓洲说。
这种迷你卫星,是重量小于100公斤的微纳卫星。相比几百公斤到一吨以上的大家伙,迷你卫星具有研制时间短、成本低等优势,这些年逐渐成为全球航天界的新宠。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微纳卫星研究的团队之一,星众空间计划未来3年发射150颗微纳卫星,组成具备分钟级响应能力的天眼网络,将通过多光谱、可见光、近红外及中长波红外相机,为自然资源、林火监测、交通、海洋、应急等领域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
“比如,我们坐在家里就能通过卫星知道,此刻北京香山的枫叶有没有红。”星众空间副总经理田小莉介绍,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为0.5米到3.5米,还能通过AI技术在轨完成图像预处理,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分析和应用效率。
国产系统让“跑腿”更有动力
微纳卫星“融入”民生后,在天上要“跑腿”的事越来越多,遥感、通信、新技术试验,样样都得胜任。
这就对它们的中枢神经——星载实时操作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好比手机里装满了各种APP,系统处理器一旦扛不住,卡顿是必然的。
过去,由于长期缺乏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中国卫星研发团队像被捆住手脚的拳手,空有一身力气,却连出拳的机会都没有。
为此,星众空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共同研发开源鸿蒙系统,在实时性、可靠性及内核体积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现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
2023年,在做了1000多个小时的模拟实验后,首次搭载国产操作系统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卫星上的磁强计、太阳传感器等核心子系统的响应时间从毫秒级缩短至微秒级。
不过,卫星要上天,其体重必须足够轻巧。“太空‘快递费’太贵了,每公斤要几万元到10万元。”于晓洲笑称。如今,借助3D打印技术,星众空间进一步将卫星的重量减轻了三分之一左右。
眼下,星众空间正研究高密度、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卫星部组件和卫星平台产品,为更多设备让出空间与负荷。
浙产“星链”起舞太空
尽管国内商业航天发展不过短短十来年,但如今以卫星星座为代表的商业航天战略价值凸显,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据预测,今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浙江民企在这一市场自然毫不示弱,浙产“星链”正加紧起舞太空。
就在今年9月底,吉利星座第六个轨道面卫星以1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至此,吉利星座一期组网完成——64颗卫星在距地600公里的太空编织成一张通信大网,实现全球(除南北极外)任一地表实时通信覆盖。
时间再往前,去年底,浙江制造的试验26号A、B、C三颗卫星发射升空;去年夏天,吉利出产的12颗用于汽车导航、通信等服务的卫星,在一个月内被送入太空;位于诸暨的赛思倍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超低轨道试验卫星——乾坤一号……
看似遥不可及的航天科技,每一次“上天”都在“落地”服务着国民经济和亿万百姓。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