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四季产业无缝衔接!临海白水洋农户们越笑越甜
2025年10月30日 来源: 临海发布

眼下的临海市白水洋镇,田埂间正奏响晚稻丰收的乐章——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收割机穿梭其间。农户们的笑声伴随着机器轰鸣,满是丰收的喜悦。

虽不是杨梅成熟的时节,但白水洋的“致富活力”从不间断:杨梅智能化大棚里,温光水肥精准调控,就等来年枝头挂满红果;豆腐工坊里,磨浆声日复一日,“浙江第一豆腐”的香气,正从作坊飘向5A景区的餐桌……

这片田野上,没有单打独斗的农户,只有抱团发展的“共富共同体”。近年来,白水洋镇梅源乐乡片区以产业组团为钥匙,不仅解锁了“四季有收成、年年有增收”的乡村振兴新密码,还让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粮食种植“机器换人”

农户收割不再愁

“以前5亩地3个人要割一天,现在收割机一天能收30多亩!”在白水洋镇店前村,农户詹志强看着田地里穿梭的收割机,满脸轻松。

现如今,像詹志强这样享受到便利的农户不在少数。镇里的千植林农事服务共富工坊,成了农户们的“农忙救星”,不仅能租借收割机,而且还能加工收割的稻谷。筛选、抛光、色选等一套流程下来,普通稻谷变身不同等级的大米,售价节节攀升。

“送粮来、取米走,加工好的米最高能卖到3块钱一斤,比卖给摊贩划算多!”农户朱崇正看着刚加工好的大米,笑得合不拢嘴。

作为临海最大的企业化粮食种植与加工基地,千植林农事服务共富工坊内设有烘干、仓储、加工等多个功能中心,另外还配备了70余台(套),涵盖10多个种类的种植机械及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如今,它能为白水洋镇及周边天台、仙居的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烘、销”全链条服务,每年服务面积超十万亩次,节省1万人次劳动力,还能带动农户增收200万元。

“就是为老百姓服务,让他们省力,收入还稳定!”工坊负责人朱崇敏的话,道出了“共富”的核心。

特色产业“抱团升级”

豆腐、杨梅都出彩

白水洋镇的共富红利,不只停留在粮食地里。靠着“浙江第一豆腐”的金字招牌,当地走出了另一条产业路。

过去,镇上的豆腐作坊分散经营,品质参差不齐。如今,镇里制定了全流程生产标准,授权64家作坊规范化生产,还把品牌形象店开进了5A景区,和知名餐饮店合作开发豆腐美食。

“把个体户拧成一股绳,品牌力一下就上来了!”豆腐工坊负责人金朝介绍,现在工坊每年能加工2000多吨黄豆,年销售额达4000万,昔日的小作坊,成了带动农户增收的大产业。

特色水果种植同样亮眼。每到杨梅季,全镇的智能化大棚就成了“增收利器”——温、光、水、肥精准调控,不仅能减少病虫害,实现零农药种植,还能推动杨梅错峰上市,稳稳抢占市场先机。数据显示,用了智能大棚的杨梅,亩均增产超20%,亩均收益直接突破10万元,让农户的“杨梅账”越算越甜!

产业组团聚合力

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从粮食种植的“机器换人”,到农事服务的全链条覆盖,再到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升级,白水洋镇的“共富经”,其实就是“抱团发展”的硬道理。

它把分散的农户和资源串成线、聚成团,既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底子”,又拉长了产业价值的“链子”——春天摘茶叶、夏天收杨梅、秋天割晚稻、冬天做豆腐,四季产业无缝衔接,让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落到了农户手里。

谈及未来发展,白水洋镇党委书记何伟诚表示,接下来,白水洋镇将继续深耕粮食产业和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助农力度,推动智能农技落地;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的融合模式,把白水洋的好产品、好风光推向更大市场,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家庭。

标签: 抱团发展;机器换人;白水洋镇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周煜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