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位置肯定要放些书籍,我们可以试着做一面书墙。”
在路桥路南街道方林村刚刚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省文化特派员刘传友正和工作人员探讨这片文化空间该如何布置。他的目光扫过空阔的场地,语气中透着期待,“等这个空间正式启用,我们的村校课程就能在这里开展了。”
这座即将投入使用的党群服务中心,是刘传友提出的方林村"三位一体"文化阵地建设的最后一环。自去年5月派驻方林村以来,这位嘉兴文学院的文学干部以文化人的执着与热忱,在这个经济强村开启了一场"以文润乡"的生动实践。

三位一体构筑文化空间
“文化公园、文化礼堂还有党群服务中心,构成‘三位一体’的文化阵地。”刘传友介绍说,“这三个空间分别对应运动、安静文化活动和文艺展演,能够全方位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彼时,刚入驻方林村的刘传友,在走访中敏锐发现,村里部分闲置空间与村民的文化需求可精准“牵线”。于是在刘传友的提议和全程参与下,一年多来,方林村先后完成了文化公园的“微改造、精提升”,文艺活动日益丰富,文化礼堂还被评为浙江省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等称号。"我们把相对闲置的空间都利用起来了,村民们可以在这里阅读、上课、参与文艺活动。"他说。
更让刘传友欣慰的是,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性地融合了文化空间、村史展示和行政会议等多重功能。“今年建成的这个党群服务中心,把多种功能聚在一起,让村民享受更便捷的文化服务。”

从诗歌班到点单村校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刘传友也没落下软件建设。他发挥文学创作特长,开办“方林村校”。了解到大多数村民在市场上班,暑假孩子无人看管,他推出的首个课程便是面向孩子的诗歌班。
“因为我自己本身写诗,所以就选择了诗教。”他解释道,“不是单一的模仿式写诗,更多的是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写写方林村的四季,写写身边的人物。”
诗歌班一经推出就吸引了20多个孩子报名。学员倪方轩兴奋地说:“刘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我写的诗被修改后编进了诗集。”首期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创作的诗歌被汇编成作品集《走起来就有路》。
成功的开端让刘传友趁热打铁,将村校课程辐射到全体村民,创新推出“村民点课、特派员排课”服务模式。如今,方林村校已拓展出书法、八段锦、声乐等课程,累计开展216堂课,最多时有一百多位村民参加。

挖掘文脉薪火相传
除了开展文化活动,刘传友还坚持走访方林医养中心的老人们,从他们的回忆中打捞村史碎片。“一个家族如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族人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刘传友深有感触地说,“这是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一年来,他通过持续走访,梳理出方林村近40年的发展历程,整理出五万多字的珍贵史料。“我们寻根溯源,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他说。
在方林村,刘传友推动的不只是一个个文化活动,更是“文化在乡”的深刻转变。他牵头组建文化特派员“帮帮团”,实现优质文化资源跨区域流动共享;倾情培育“文艺轻骑兵”队伍,有效达成文化 “留下来”与故事“传出去”的双向奔赴。
如今,刘传友的两年任期已进入倒计时,但他比之前更忙了—— 不是忙着收尾,而是忙着培养本土文化人才。“我就像是一个引线,引起村‘两委’对文化的重视,引起村民当中有文化素养的这些骨干,他们才是真正支撑村庄文化建设的人。”
方林村文史专员方飚就是他选中的接班人之一。“我们配合十分默契。”方飚表示,“刘老师现在开展的工作,即使他将来调离,我们也能延续下去。”
从硬件设施到文化课程,从历史挖掘到人才培养,刘传友播下的文化种子正在茁壮成长。这些种子不仅绽放在孩子们的诗句里,更扎根于村民日常生活中,最终将凝聚成方林村独特的精神气质。
“文化特派员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刘传友说,可以为村民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能做得更好,“只要是真正为他们考虑,为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而努力,一切都值得。”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