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永宁江畔的凤洋村,橘子缀满枝头。这里是世界宽皮柑橘的始祖地,拥有1700多年的蜜橘种植历史。
彭华明站在中国柑橘博览园里,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在橘林间,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他曾经做了7年凤洋村党支部书记,对蜜橘有着深厚的情感。“这就是我们黄岩的本地早,几百年前被列为贡品。”
共享联盟·台州 李洲洋摄
“天下蜜橘源,开史在黄岩”,黄岩蜜橘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栽培,被誉为“天下果实第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岩多年位居全国柑橘生产第一县,甚至一度远销海外,颇负盛名。
然而,随后的几十年里,在钢筋水泥与机器轰鸣声中,蜜橘的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下降,而国内外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又追加了一记重锤。许多人说,黄岩蜜橘没落了。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黄岩发布三大柑橘产业规划,建立蜜橘种源研究中心,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全球各地来到永宁江畔,谋发展,觅新径。在这里,“振兴黄岩蜜橘”不止是一句口号。
守老根:传承千年智
“您种橘子多少年了?都种过哪些品种?”“平时在生产上有遇到什么难题吗?”9月底,头陀镇断江村,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李先德团队与柑橘种植大户展开了一场关于黄岩蜜橘的深度对话。
就在今年1月,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成功跻身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专家们将前往种源研究中心、贡橘园、柑橘罐头加工厂等地,探访黄岩蜜橘的各个关键生产节点。”黄岩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高平介绍,“此次调研将为后续的申报工作积累关键资料。”
何谓“筑墩”?就是先垒起圆锥形土墩再种植柑橘,应对潮水淡水交替冲刷,减少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提高果实的糖度和品质。
“这就是‘咸淡冲’。”刘高平说,早年因海水淡水交替,永宁江畔土壤盐分高,先辈们用筑墩驯化土地,形成独特的柑橘栽培模式。如今江水漫上岸的情况已鲜少出现,但当地人依然沿用着这一传统方式。
10月9日,记者走进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一幅蜜橘品种演变谱系图清晰地讲述着黄岩蜜橘的“家族史”。
“像现在广受欢迎的红美人、春见、丑橘,其实都是黄岩蜜橘的后代,如今却反过来给它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刘高平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黄岩蜜橘被看见、被传下去。”
2022年,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整合多家国家级科研平台,汇聚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浙江大学等柑橘领域顶尖专家56人,全力攻坚蜜橘的种源保护、培育及利用。
目前,中心已建成育种和产业示范数字化基地500亩,种质资源圃超30亩,引进柑橘优系20个、世界各地核心种质资源102份、自主培育的新种源材料1575份。
长新枝:一粒种子的科技突围
当下,黄岩蜜橘逐渐进入转色期,正是橙黄橘绿时。在黄岩真好农场里,种植大户甘金友穿梭在近百亩橘林间,为即将上市的橘子做着最后的“护航”。
“你看,这果子多好看。”甘金友摘下一颗橘子递给记者,只见果实状如乒乓球,小巧玲珑。
“吃功本地早”,在黄岩,最有名的柑橘品种要数本地早。这种味道,是每个黄岩人记忆里的家乡味。而甘金友的果园里,则种植着近几年选育出的新品种——“东江本地早”。
“它果型漂亮、口感清甜、基本无核、皮薄易剥,越吃越好吃。”甘金友说,“专家研究出来的品种,我信得过。”从“新本一号”本地早到“东江本地早”,20年来,他一直是黄岩蜜橘新品种的忠实拥趸。
在江对岸的种源中心10号大棚,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全国柑橘体系岗位科学家解凯东正带着学生进行嫁接。这里是细胞工程育种的实验基地,共种植着600多个柑橘品种。
“我们带来了140多个新培育的有性后代,在本地进行筛选,希望可以选育出无籽、好吃、错峰成熟,且保留黄岩蜜橘风味的新品种。”解凯东说。
科研力量正在成为黄岩蜜橘的“第二根枝条”。近年来,黄岩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引进华中农业大学、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团队,为蜜橘的“二次新生”注入动力。
如今,“东江本地早”“早熟本地早”“新本1号”等新品种品系已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黄岩蜜橘“咸淡冲”技术、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等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
“在黄岩种橘子,没有单打独斗的感觉,大家都在帮着你种。”橘农金卫玲感慨道。她与弟弟金卫军是临海杜桥人,2019年来到黄岩,转行种植红美人。
从一窍不通的“小白”,到如今的精品橘园主,他们在专家指导下摸索出一套高效的管理方式。
“红美人好卖,但不好种。”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副所长柯甫志说,“我们要让农户不仅会种,更要种得稳、卖得好。”
结硕果:一颗橘子的共富密码
10月3日上午,黄岩区澄江街道凤洋村的“一米橘园”一开门便迎来了两波客人。
“我从安吉来的,听我姐夫说这儿的橘子快熟了,就和家人一起来采摘。”游客施望媛将一瓣橘子丢入嘴里,笑道,“黄岩本地早的名气不小,和我们的安吉白茶一样出名。”
凤洋村是中华橘源小镇的核心区块,中国柑橘博览园、中国柑橘博物馆都坐落于此,村民们种的橘子以本地早为主,人们远道而来,皆是为了寻这一口清甜。
不远处,黄岩凤来柑橘合作社负责人彭德通正忙着建设他的新仓库。不久后,他就要迎来今年的首个百人采摘团。“去年新流转了120亩地,今年预计能收300多吨橘子,仓库都不够用了。”他说。
彭德通是土生土长的凤洋村人,从小闻着橘香长大。过去家家户户零散种,橘子熟了就推车上街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城务工,橘农渐渐流失。2014年,他与村两委签订协议,流转承包了80亩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如今,每年产值可达270万元。
当下,采摘游热力十足。早在11年前,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彭华明便嗅到了商机,帮村里对接旅行团,带头搞起采摘游。“以前要挑橘子出去找人买,现在在‘家门口’等客来。”他说。
凤洋村只是黄岩蜜橘共富路上的一个缩影。如今,黄岩以“一座甜了千年的城”为IP,延伸柑橘产业链,深挖蜜橘文化资源,从采摘游到研学游,从橘子罐头到橘子文创,觅出了更多可能。一颗橘子,串起了这座城市的幸福味道。
截至目前,黄岩柑橘种植面积5.4万亩、产量6.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带动就业3.2万人。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