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台州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2025年10月10日 来源: 浙江在线 共享联盟·台州 张怡 实习生 王嘉琪

制造业,台州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源。在这片发展热土上,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激荡不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03年2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台州考察调研时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20多年来,台州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发展路径砥砺前行,战略性提出“建设工业4.0标杆城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标杆城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之都’”等目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箭齐发”,着力构建“5+5+6”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

8月1日,台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台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提出到2035年,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行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奋力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一方阵”。

8月29日,2025(第三季)台州市重大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本次共有54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达382.72亿元,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为台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台州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百亿级县域产业集群3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3个、规上工业企业6000余家。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居全省第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9%,居全省第3;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居全省第1。

向“智”而行

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作为传统制造大市,台州深知,唯有主动拥抱变革,突破转型瓶颈,才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数控机床精准切割,一条条机械臂灵活翻转,一辆辆AGV小车来回穿梭……

不远处,生产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整个生产流程正以可视化形式同步呈现,每一台设备的运行参数、每一件产品的生产进度都转化为跳动的数据。

2023年,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与泵阀(泵业)产业大脑合作,打造5G全连接智慧工厂,并依托AI大模型,对数据进行智能建模分析,实现生产全流程智慧管控。

近年来,台州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出台《台州市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新智造篇)(修订)》,深入实施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千企千项千亿”技术改造行动、数字化转型2.0行动等,推动工改技改数改“三改”联动,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引领的“新智造”体系。截至目前,台州拥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26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88家。

近日,台州有一户人家用铁锅热药袋,结果忘关火就出门。这口锅干烧27天却没有坏,被网友赐名“锅坚强”。

“锅坚强”是如何造出来的?记者走进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工厂”,一探究竟。忙碌的生产车间里,拉伸、成型、封箱、码垛等环节全部被机器人代替,它们不停挥动着机械臂,让“42秒出一口锅”成为现实。

“‘锅坚强’是爱仕达生产的大火力旋风铁炒锅。”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林海军介绍,该锅原材料为高山纯铁,采用氮化处理技术,在铁锅表面形成35微米的膜厚,具有传热均匀、不易变形、耐锈等特性。

如今,该公司拥有国家CNAS实验室、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研发水平和工艺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明星产品”旋风炒锅已升级至第三代,每年能卖出15万口。

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工厂”同样科技感满满。智能机械臂正在抓取、安装零部件,动作精准、高效,远超人工作业的速度和质量。

“智能化生产的‘未来工厂’,让我们的人工减少了一半,效率却提升了一倍。”该公司副总经理姜家宝介绍,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电表,配备高精度计量芯片,并应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使电表的计量精度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更赋予了电表实时传输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抄表的误差和成本。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下,台州越来越多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重塑竞争新优势。

截至目前,台州已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累计培育5G全连接工厂11家、省级“未来工厂”1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4家,总量居全省前列;建成优秀“产业大脑”6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今年1月至7月,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5%,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

向“新”而进

布局产业发展新赛道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提到土豆,你会想到金黄酥脆的薯条,还是脆爽诱人的酸辣土豆丝?

在位于黄岩的浙东南智算中心,土豆正在经历一场“价值革命”——人工智能与新材料研发技术深度融合,将土豆转化成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疫苗佐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今年,浙东南智算中心与鸿之微合作,打造全国首个干湿法一体新材料智能研发中心。其中,“AI+MGI”多糖生物基材料研发平台将淀粉分子的“直链/支链比例”和“糖苷键连接方式”等关键参数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模型,构建起“仿真预测-实验校准-数据反哺”双向迭代研发闭环,推动研发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平台就像一个漏斗,能筛选掉很多错误的研发方式,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降低了研发成本。”鸿之微相关负责人马丛飞介绍,相较于传统量子化学计算(DFT),该平台计算速度提升超1000倍,单日即可完成100个实验室的工作量。

如今,鸿之微、三黍生物、知耕资本三方合作孵化的中科芯茂、中科菊丰、中科凯普勒三家公司,已成为台州新材料产业领域的新兴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热浪席卷各行各业,“算力”成为广受认可的新基建。当前,台州正依托浙东南智算中心,探索建设“AI+模具制造”“AI+传统建造”“AI+工业设计”“AI+新材料”等应用场景,积极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

伟星集团深耕服装辅料领域多年,是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航天员常服的拉链、纽扣供应商。

辅料行业的特点是品类多、小而全,如何实现智能化检测一直是个大难题。伟星集团经过多年攻关,成功构建云边端一体的AI推理、训练与应用平台。

“通过工业人工智能算法工厂、质检运营平台、边缘部署平台的搭建,我们能有效管理全球近1000条产线的视觉检测设备与算网一体的资源,构建了一条完整的视觉运营链路。”伟星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AI视觉检测,整体漏检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生产效率提升300%。

赶海人,深谙潮汐节律,伺机而动,故总能尝到“第一口鲜”。位于东海之滨的台州,同样拥有敏锐的发展嗅觉。

近年来,台州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工业母机)、新型材料、海洋制造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低空经济(空天产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生物医药)、半导体(光电)、人工智能(算力)、新型储能(氢能)等六大未来产业,主动向新质生产力的“深水区”进发。

8月22日,玉环市国投集团与浙江富浙科技有限公司签约,组建总规模为10亿元的玉环富浙机器人产业基金。

近年来,玉环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新赛道,实现“从无到有”快速崛起,基本形成涵盖基础配件、机器人关节部件、整机制造以及集成应用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链体系。

浙江玉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各类加工设备在工业机器人的配合下,飞速赶制汽摩配零件。

“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会优先在内部车间应用于生产汽摩配零件,经过不断试验后才上市。”该公司董事长叶尚云说,在“玉强”机器人的加持下,公司产值年年翻番。

截至2024年,玉环已拥有机器人产业关联企业52家,产值达77.9亿元。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逐浪高。

椒江推进“浙里光谷”光电产业园建设,加快形成“核心器件+智能装备+终端应用”产业布局;临海与浙江海畅气体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台州湾氢能研究院,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撑;温岭精心编制《温岭市高档数控机床与工量刃具产业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国内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高地”……台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呈“多点开花”势态。

向“高”而攀

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8月14日,全市产业平台项目提能升级——项目谋比拼擂台赛举行。会上,11个产业平台进行现场路演——

温岭经开区谋划零碳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绿电覆盖率;临海经开区谋划未来大学科技城项目,落地后将带动产业升级、人才汇聚;天台经开区谋划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着力打造“台州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一个个重大项目,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近年来,台州出台《台州市推进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孵化加速—产业承载”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随着“1+1+9”产业开发平台协同发展体系全面成型,这11个平台用约7%的土地,贡献了全市约60%的进出口额、70%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85%以上的实际外资。

今年年初,台州湾空天产业(无人机与卫星互联网)未来产业先导区成功认定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作为台州高标准打造空天产业“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主阵地,近年来,台州湾新区聚焦低空经济产业招商,发挥航天彩虹、北航长鹰、星空智联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余家,推动空天产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我们的无人机翼展仅3.96米,但有效荷载达100公斤,最大航时能达到15个小时以上。”谈及“鸿鹄翼”A型无人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航空所所长刘行伟满脸自豪。

据介绍,“鸿鹄翼”A型无人机研发过程中,10余家台州本土企业参与其中,80%的零部件是“台州造”。刘行伟坦言,之所以选择来台州,就是被这里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所吸引。

北京蜂巢空天科技有限公司则看中台州完善的空天产业链,计划在台州湾新区建设年产500套中大型无人机及智能机场的智能化生产线。

“在这里,我们的项目有了产业化落地的土壤。”北京蜂巢空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强平台、兴产业,台州步履坚定、铿锵前行。

2月7日,台州召开“新春第一会”,将“产业平台提能升级”列为“三大牵引性抓手”之一;5月23日,台州召开产业平台提能升级工作座谈会,谋划相关工作;8月29日,台州出台《台州市产业平台体制机制改革指导意见》……每一次部署都是深耕,每一次落实都是播种,台州在产业平台这片沃土上,孕育出累累硕果。

今年1月至7月,全市产业平台共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92个、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6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1个、百亿元产业项目1个,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8.07% 、85.39% 、88.57%、100%;全市产业平台规上工业生产总值增速11.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1.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11.7%、制造业投资增速13.9%、货物进出口额增速23.9%。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未来,台州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进“5+5+6”产业体系和“1+1+9”产业平台耦合贯通,推动“台州制造”向“台州新智造”迈进,奋力打造“万亿产值、千亿集群、百亿企业、百家上市”的发展格局,加快打响“制造之都”品牌。

标签: 产业大脑;制造大市;未来产业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周煜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