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频道8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子渊 赵静)台风来了又走,高温又重掌“大权”,成了最近的主旋律。
如果不曾走出空调间,不曾在烈日下走过,再高的温度与你来说不过一个数字。
只有在太阳下,你才能感受什么叫“真的热、真的晒”。
这个夏天,浙报集团台州分社走进沿海高速各标段工地一线,走近这群高温下的工作者,给你们带来一线的高温报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沿海高速各个工地上的工人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战高温,保进度。
热聚焦:钢筋工
帅伙伴:周汝经50岁PPP1-2三门六敖标段
记者一踏进在建工地,闷热的气流就迎面袭来,地面热气包裹着双腿,人仿佛置身于蒸笼,哪怕站着不动,也能出一身薄汗。
经过一上午的曝晒,水泥、钢筋和钢管滚烫,不断散发热量。50岁的钢筋工周汝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他左手拿着扎丝,右手的钳子娴熟地拧紧转几圈,一气呵成,几秒钟时间又开始了下一次的重复。高温炙烤下,钢筋已经热得烫手,周汝经的长袖长裤早就湿透,鼻尖的汗水开始往下掉,而他只来得及用肩膀胡乱擦了下,又继续干了起来。
周汝经告诉记者,一般一天可以拧上一万多根钢丝,一个钢筋班十多人,一天可以拧掉20吨左右的钢丝。
时针指向上午10点,周汝经和工友们相继收工。为了保障工人们施工安全,沿海高速各个标段实行错峰作业,上午提前上班,提前下班,下午推迟上班,推迟下班。即使这样,依旧免不了暴晒。周汝经说干这行的最难熬的是夏天,“但是夏天也要干呀,这是为了大桥早日通车嘛!”说完,他腼腆地笑了。
十多年时间,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周汝经不怕辛苦,却最是想念家人。“一年最多回家两次”,提起家人周汝经有些落寞。
热聚焦:电焊工
帅伙伴:唐成军43岁PPP1-2三门六敖标段
谭宜荣42岁郭东明45岁PPP1-4三门浬浦标段
3000摄氏度高温,能使钢筋融化重组,那么人体靠近3000摄氏度高温物体会有如何炙热“烤验”?
凌晨4点半上工,身为电焊工的唐成军每天经受着这种考验长达10个小时。
记者来时,他正在工地上进行电焊操作。太阳把脚下的钢筋晒得滚滚发烫,空气中也是弥漫着滔滔的热浪,像是要把人给融化了。唐成军裹着密不透风的电焊服,脚踩劳保鞋,手套劳保手套,头戴面罩,装扮得像个“蒙面大侠”,手头的电焊枪冒着强烈火花,神情淡定专注。
“这把枪里喷出的火苗差不多有3000摄氏度。”说话间,唐成军摘下面罩,长长舒了一口气,提醒记者拍摄时不要靠得太近,免得被电焊火花烫伤。
42岁的谭宜荣和45岁的郭东明与唐成军一样是电焊工,只不过工作地点换成了隧道。
“1.5升的水怎么说一天也要喝到四壶以上,就是喝那么多水都变成汗水发掉了。”谭宜荣边说边挠了挠脖子,他说穿着厚衣服尽出汗,全身长了不少痱子,有点痒。隧道里空气不流通,温度并不比太阳下低多少。尤其是电焊火焰一起来,温度就更高了。
说起这份工作,郭东明觉着还是眼睛比较难熬。虽然有着防护面罩保护眼睛,但是时间一长,眼睛就会感到刺痛,一眨眼,泪水就混着汗水往下流。
热聚焦:电梯工
帅伙伴:李淼26岁TS09椒江标段
驱车驶来,只见台州沿海高速台州湾跨海特大桥横亘在水面上,雄姿显现。岸边竖着偌大的一排标语:全力以赴,保障沿海高速2018全线贯通。
大桥主桥正在全面施工,170多米的桥墩上,工人们忙忙碌碌上上下下。26岁的李淼就是负责电梯运行的电梯工,也是工地上少见的女生。
别看她年纪轻轻,她已经在电梯工这行干了三四年。别以为电梯工很轻松,李淼一天上上下下至少要七八十趟。“天气那么热,一开始工作了我是连水都不敢喝,根本没有时间上厕所,太耽误事儿了。”李淼经常在她的小空间里一坐就是一天,肩负起工人们上下的安全。
热聚焦:水泥工
帅伙伴:冯广有52岁TS12金清港南岸(温岭)标段
“师傅,怎么称呼呀?”
“看我帽子,帽子上有。”转过身来,安全帽上印着“冯广有”,名字下面还有个二维码。负责人告诉我们,“扫描这个为二维码就能看到工人们的基本情况,一人一档一码,更方便掌握工人的情况。”
冯广有笑说:“这个方便,就像另一张身份证。”
这位有着三个孩子的爸爸,在我们面前显得有些拘谨,来回踱步,手套摘了又套上。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振捣器”,将脚下的混凝土密实结合,“开始干了就不能歇,水泥变硬了就不行了。”一天下来,他的衣服几乎没干过,全身上下都扎满了水泥点,尤其是鞋子,灰白一片。
热聚焦:钻孔工
帅伙伴:蔡勇43岁TS16温岭城南标段
“突突突……”在一片扬起的尘土中,我们见到了本次采访的最后一位工人,蔡勇。
见到他的时候正好是下午两点多,太阳当头照了下来,他在半山腰的泥石地上操控着钻孔机钻孔。蔡勇戴着防尘罩,微眯着眼睛说:“一个十多米的洞,差不多要打上四十分钟,要是碰上岩层硬的时候,时间还需要更久。”
半山腰的平台上,没有遮挡的地方,蔡勇暴晒在阳光下,往往打一个洞,一站就是四十多分钟。
问到这个工程最难的是什么,蔡勇笑笑说:“没什么难的,我们做工程的,再难也是要做的。这样想,也就没什么难的了。”
一周时间,我们走近工地,走进工人们的生活,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故事。在这群工人中,有20多岁的小伙子,也有四五十岁的老员工,他们大多来自异乡。
在整个工程中,他们或许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却正因为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天堑变通途,高楼平地起。是他们的默默坚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