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南宋古墓出土的衣物中夹着的几片布头碎也有大文章?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入殓在皇室血胤的赵伯澐墓葬之中呢?答案马上为你揭晓!
几片布头碎脑夹藏在赵伯澐广襦的宽袖中,经过考古人员的细心清洗,若干长条状丝织品和4颗纽襻呈现出来。
对于贵族墓葬来说,这些零碎算不上是陪葬之物,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入殓在皇室血胤的赵伯澐墓葬之中呢?
考古发现,这些长条状丝织品的材质为浅黄色素绢,它和赵伯澐穿着的,一件对襟衣服上的衣领衬料相一致;4颗纽襻的质地和颜色,也都和穿在最外面官服上的纽襻相仿。
纽襻和丝织品
这两样东西,极有可能是衣服的耗材配料。
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过中山装领子上配有可脱卸的领衬。在商品经济落后的那个年代,精打细算的人想到了,将易脏、易损的领口加一个衬布,则不必将整件衣服清洗或扔掉;而4只没有纽子的纽襻,则好比现代售买的衣服上,人性化地配有一两颗备用的纽扣。
这个承载亲人拳拳心意的细节,差一点被当做剥离下来的棉絮垃圾给丢弃,幸亏细心的黄岩博物馆副馆长赵安如坚持仔细清洗,纽襻才得以保全。很多故事漫过天地,漫过岁月,只与爱有关。这些极不起眼的衬料、纽襻,因考古发掘唤醒了800年尘封的爱意。
一 衬料和纽襻无关葬俗
赵伯澐的墓葬算不上奢华,但却也殷实体面。76件丝织品以及投龙玉璧、水晶环佩、沉香等珍贵文物足见其家庭的富贵和他本人的风雅。崇尚佛道的宋代,虽然非常注重“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但还不至于将居家琐碎的东西当作陪葬之物。衣服衬料和纽襻,这些无关葬俗的物件,让考古工作者感到了极大的迷茫。
墓葬里都有哪些东西呢?各种各样都有!
通议大夫(相当正四品)的赵伯澐着官服风光大葬,除官帽、腰带、朝笏等标准配置外,家人为其准备了一年四季的服饰。服饰形制涵盖了袍、衫、裤、袜、鞋、靴、饰品等。使用的面料较为讲究,包括了绢、罗、纱、绫、縠、锦绸、刺绣等丝绸品种,面料编有精美的花卉、禽鸟等题材纹样,可谓“花重罗衫,蝶隐绫衾”。这些服饰足以让往生者在另一个世界,体面而优雅地生活。
可能平日关心赵伯澐起居的一位亲人,还是放心不下,遂将纽襻等物藏于即将永别之人的袖中,仿佛在为一个远足的旅人送行。也许,渺小如蚁,几近虚无的纽襻,蕴含着其他的深意?!
大悲大恸之后,爱恨别离被埋入地下、深藏心底。800年时光,算得上一二回沧海桑田的变迁,原本重山峻岭的何奥之原,变成了碧波浩淼的长潭湖岸。2016年5月3日的考古发掘,如同一次无声的邂逅,让我们见证了一份沉重的爱。
二 “定情之物”?浪漫的习俗?
赵伯澐的风雅、格调,可以通过他的服饰以及其收藏品而得以感知。至于他的情感世界,几颗纽襻能否还原出悠远的郎情妾意呢?
莲花纱袍之纽子
纽襻到底是什么?有啥用?
纽襻,又称“纽绊”“纽结”,指的是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人们常常将纽子和纽襻合称为纽襻。最初,上古的先民在一次不经意间将线绳打了一个结,由“结绳记事”开始,慢慢演变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中国结。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张先这首惜春怀人的《千秋岁》,借物寓情用双丝结成的网,来比喻无数的心结,抒写了隐秘幽怨的恋情。
琼瑶小说《心有千千结》的题目引用了这首词,她还根据词意作了一首诗:“海难枯,情难灭,与君既相逢,何忍轻离别。问天何时老,问情何时绝,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意绵绵,情切切。肠儿万缕化作同心结。”
1973年,台湾李行导演改编成电影,由当红演员甄珍、秦祥林、葛香亭主演,演绎了一个特别护士与叛逆的富家少爷的爱情故事,成为那个时代爱情电影的代表作。同时,台湾歌手高胜美一曲《心有千千结》,以其柔美婉转的歌声,拨动了一代青年男女萌动的情怀。
爱与恨都是用来织网造结的,一个个纽结关系着别样的爱恨情仇。
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看到过一部影片中的一个情节,一对青年男女分别之际,女子用嘴将男友胸前的一颗纽襻咬了下来,留作纪念。少年时代,懵懵懂懂仅记下这么一个片段,其他情节及影片名字都想不起来了。倒是学习日文的儿子对我讲述了日本学生毕业时赠送纽扣的习俗。这,似乎能对那个“咬纽襻”的电影情节弥作诠释。
相传只要女生在毕业那天,得到心仪的男生制服上,那最贴近心脏的第二颗扣子,就能得到他真心的爱。据说,这个风俗,起源于二战时期。男子在远赴战场前,担心自己一去不复返,特意扯下军服的第二颗纽扣,送给意中人当作临别纪念。日本电影《蔚蓝的天空》当中,真实演绎了相赠纽扣的这个习俗。
这么个小之又小的精微东西,赋之于体温的“暖意”、脉动的“心跳”,就将它概括成了一个定情之物。800年之前,赵伯澐衣袖中的纽襻,是否也具有了这样的功能?亦或,这个浪漫的习俗,原本就从南宋流传到了现在的?!伯澐缄默无语,零落的纽襻则像是一个个饱满的问号。
三 深厚的夫妻感情
赵伯澐,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暖男”。夫妻合葬墓中发现的一块墓志铭,可以解读他们深厚的夫妻感情,以及哀伤含悲的亡妻之痛。
墓志铭为赵伯澐亲自所撰:“亡妻李氏,故朝散大夫浙东安抚司参议讳宗大之次女也......自丞相文定公讳迪起家,衣冠赫奕,为世名族。......夫人生以绍兴己卯九月,戊戌年二十一归于我,生三男......三女俱幼。归又十六年合三十有七,当庆元之元(1195),伯澐长洲官满,絜家以归,夫人道得疾,过剡憩于外舍乃六月朔,疾甚以卒,呜呼哀哉!惟夫人大家子,登吾门克自勤约,承上字下,举合仪法,使我进退族聚间无违言,繄夫人是赖,此而可忘,孰致其哀!......”
这些铭文直白情深,字字血泪。它与延续至今的《黄岩西桥赵氏宗谱》记载的,相关内容和时间高度吻合,甚至连李氏的生、卒、葬的年月日只字不差。李氏所生的三子均有一官半职,长子师迟为文林郎,次子师耕为进士,三子师宫为司理参军。
莲花纱袍之纽襻
那纽襻到底是谁准备的?
据赵氏后裔赵文喜提供给笔者的部分《宗谱》资料显示,赵伯澐还另有三个儿子,四子师乘(宣教郎)、五子师郢(监举)为郑氏所生;六子师冶为陈氏所生。子嗣功名荣禄,足以让赵伯澐感到光宗耀祖。而在《宗谱》中,郑氏和陈氏没有只字的介绍,而且他们母子都别葬于他处,没有传统中的聚族而葬,故而,郑氏、陈氏不同于正房原配的尊崇名份,该是偏房。按照常规推理,能够想到拿纽襻下葬的,应该是那个多情细心,年轻一点的偏房。虽然,古代没有摄影术为我们留下真实的影像,但中国人千百年血脉相连的宗谱,为我们描摩了文字的刻画,有了丰富的想象。百家姓氏的宗谱就是一部部氏族支脉的史书,它和文献一起组成我们的历史。
此墓志铭与苏东坡写给亡妻的相似!
文辞感人的墓志铭中,赵伯澐叙述了原配李氏显赫的家庭背景,何年出生、婚嫁,生子等情况;说明了爱妻的死因和亡故时间;表扬了妻子的贤惠,以及表达了失去爱妻的哀伤。行文真切,情感真挚,可见夫妻平时感情之深。这篇墓志铭现代人读起来,似乎有那么些矫情,但在宋朝,这样的感情表露是被人们所欢迎的。笔者发现,就连大文豪苏东坡写给亡妻王氏的墓志铭,其口吻笔法与赵伯澐有惊人的契合,有些词汇竟然相同。
在古代,虽然女人难以摆脱,男主外、女之内,男尊女卑的命运。但是,宋朝男人对于女人,却是表现出其他朝代所罕见的尊重与喜爱。婉约派的宋词中,有不少是描写夫妻感情的词作。把夫妻之间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经典之作,还数苏东坡的《江城子》。那是他亡妻十年之后的深情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词中思致委婉,凄凉哀怨,字字血泪,成为脍炙人口的悼亡词。
四 宋代的女性
在历代王朝中,宋朝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难能可贵的是,宋朝的法律上对妇女的财产权、离婚权、改嫁权等权益方面都作了保证。宋代家庭分家,按照当时的风俗与法律的规定,要分给女儿一部分财产。“在法:父母已亡,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这部分的财产,是以办嫁妆名义给予的,故名为“奁资”“奁产”。陪嫁的土地、用具叫做“奁田”“奁具”。风俗规定,女儿所得的奁产,一般为兄弟所得的一半。奁产随出嫁的女子带入夫家,所有权归女方掌握。以后,假如夫妻离婚,或者妻子改嫁,女方有权带走她的全部奁产。
中国古代,丈夫“一纸休书”就可单方面“休妻”,而在宋代,女性则有提出离婚、改嫁的权利。法律规定,丈夫若没有能力赡养妻子,妻子有权离婚;丈夫离家三年未归,妻子也有权利离婚等等。
《师友谈记》载,一个叫章元弼的人,他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对苏东坡的作品爱不释手,结果冷落了美丽的娇妻。本来张元弼就长得丑,其妻更受不了了,便提出离婚;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再嫁后,也是主动要求跟张汝舟离婚的。宋代的社会风气并不以再嫁为耻,对再嫁妇女也绝无歧视之意。
宋代的女性,往往以贤妻的形象出现。特别在《清明上河图》等宋画中,不少街上商号的名称与女性相关,比如:宋嫂鱼羹、曹婆婆肉饼、王小姑酒店、王妈妈茶肆等等。可见女性并非养在深闺,而是参与了社会的生产和活动。当时的民间结婚风俗仪式,竟然由妓女“执莲炬花烛,导前迎引”参加庆贺。
更有甚者,宋朝的娱乐场所居然上演了“很黄很暴力”的女子相扑。选手不仅装束劲爆火辣,连艺名取得香艳加粗犷,如“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足以引人好奇。这些女相扑手称之为“女飐”与男相扑手一样,在“瓦市诸郡争胜”,并且打响了名头。
《水浒传》描写了一个叫“段三娘”的女相扑手,参与了一场男女混打的相扑较量。传说,宋仁宗特别喜爱观看“女飐”表演,曾引起司马光的不满,认为一国之君观赏这么粗俗、轻佻的表演,确实与礼不合,不成体统。从此,“妇人臝戏”遭到打压。
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幸福天堂,也是女人们的幸福港湾。现代文明之前的历代之中,只有宋朝才是女人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的时代。夫妻恩爱备受推崇,儿女风情纵情欧歌的时代,产生了男欢女爱、离情别绪、闺情绮怨、伤春悲秋、光景流连等题材的大量宋词。柔婉含蓄的婉约派的形成,除了市井勾栏瓦肆发达的这一背景,是否还与女性地位有关呢?小小的纽襻,浓缩着南宋男女几多情爱!?
五古时的绳结
一个疙瘩似的“结”,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最早,绳结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可以说,它是文字的前身。
传说,“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子像蟠曲的蛇龙,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是以绳结的状态变化来体现的。“绳”与“神”谐音,匪夷所思的是,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一根绳子。
古时,绳结应用到衣服上,系衣服多借助衣带打结之法。人们还喜欢用锦带编织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并称之为“同心结”。梁武帝《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佳句。唐代的铜镜图案中,绘有嘴衔绳结的飞鸟,寓意永结秦晋之好。“结”,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能够表情达意的特别之物,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官服上的纽子
“结”在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同心永结等,无不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好感受。
早在公元4000年前,居住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就已经用石块做成纽扣使用。但是,用丝绳及衣料做成的纽襻,与衣服浑然天成,那是中国所独有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的,南宋江西省德安县周氏墓出土的,印金罗襟折枝花纹罗衫,就以盘扣系纽。据讲解员介绍,它是中国最早的织物纽襻实物。德安周氏墓葬入土为南宋咸淳十年(1274),而黄岩赵伯澐墓为南宋嘉定九年(1216)。故而,黄岩宋墓出土的纽襻,要比它的早了58年。自然,这个“中国最早之纽襻”当作改写。
纽襻,其历史贯穿于人类服装史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它蕴含了独特的魅力和人文情怀。
小小纽襻,至情至性,柔情缱绻。
原标题: 黄岩宋墓出土的几片布头碎有大文章?或成中国之最?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