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手把手教孩子做纸工。
“台州慈善这十年”系列报道之二
捐款,曾是台州慈善公益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达到历史新高,并推动了次年台州市慈善日的确立。而现在,台州人正经历从“捐钱”到“捐时间”的转变。
“环卫之家”的孩子想要大人的陪伴
“环卫之家”是温岭太平街道环卫工人的宿舍,由几栋两层老房子和一个小院构成,这里常年居住的孩子有三十多人,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大的刚上小学,小的正学步。
这些孩子大都不是本地人,跟随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客居在此。虽然他们心里很希望大人陪在身边,但长辈出门清洁道路的时候,他们只能满院地跑,在巷内追逐。
最先关注到他们安全隐患的,是温岭慈善总会义工分会会长王文均。
宿舍所在田洋泾路是一处背街小巷,地处温岭闹市区,南连前溪路,北接人民中路,常有取道的三轮车、电动车从巷中呼啸而过。
王文均的娘家就在附近,有好几次她看到这些孩子险些被车撞倒。
很多家长对这一现状表示无奈。“有一位小男孩,爷爷是清洁工,奶奶卧病在床,父母不在身边。每次爷爷要出门工作,怕他乱跑,就将他和奶奶反锁在房间里。”
每个周日义工风雨无阻前去陪伴孩子
去年4月的一个周日,王文均和退休教师李蓉蓉、吴英姿等一起,第一次以陪伴者的身份来到“环卫之家”,陪孩子们做游戏,自此每个周日下午2点到4点风雨无阻,开始了对孩子们长达一年的陪伴。
晴天,他们带着孩子在院子里玩游戏、讲故事;雨天,孩子们就躲在过道里。这个过道是在两栋宿舍楼之间,有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拱形顶,可供挡雨,但不遮风。
因为没有专门的场地可供使用,王文均试图找到一个好场地,未果。但孩子的童年快乐却不拘于场地,一看到她们来,孩子们就挥着小手兴奋地叫:“阿姨!阿姨!”
平常,义工们经常凑钱买来糖果、玩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今年大年初一,义工们还赶去给孩子们送了新年礼物。
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教导下,孩子们也开始变得不一样。垃圾不乱扔了,在巷子里乱跑的少了,大孩子渐渐懂得管着小孩子,有心事会留着“等阿姨来的时候讲”。
捐钱又捐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常见
像王文均那样用“陪伴”的方式做慈善的人,在台州越来越多。
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董凌志告诉记者,我市现在较为常见的慈善行为是“陪伴”与“资助”相结合,既掏腰包,也掏时间。
比如温岭市豪成慈善儿童之家,是一所政府支持、企业捐赠、慈善总会具体运作的慈善儿童之家。该机构将散居在温岭全市各村居的孤儿集中在一起,实行生活全保障,学习全免费。
从2008年建立之初,温岭市教师义工队就开始结对辅导孩子的学习。周一至周五晚上,义工队都会调剂三至四名教师义工来这里,七年来从未间断。
2013年开始,市慈善总会牵头建立全市范围内的义工服务基地,基地以敬老院、民工子弟学校、福利院、自闭症儿童学校等为服务对象,大量以“陪伴”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志愿者活动依托于此,并拓展开来。
另外,借鉴台湾义工的“属地服务”,我市各地慈善总会与社区结对,定期探望孤寡老人、留守老人,为其做家务、甚至洗脚、擦身、剪指甲。
温岭、椒江等地还有为孤寡老人提供“临终关怀”的义工队伍,在老人的最后时光里,几乎整日整夜贴身陪伴。
记者手记
“陪伴”是更珍贵的付出
“陪伴”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至照顾孤寡老人、孤儿的慈善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今慈善公益行为从疾病救助、物资救助,逐渐到着重精神抚慰,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有精神的帮助。在“捐钱”到“捐时间”的转变中,“救助”逐渐被“服务”替代。
随之而来的,是全市慈善公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双方关系的悄然渐变。他们不再是施舍者和接受者的关系,而是越来越像朋友、家人,关系趋向平等。
原标题: 慈善公益从“捐钱”走向“捐时间”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