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石梁镇由原来的菇棚改造的玫瑰花基地。(资料照片)
说起天台县石梁镇,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石梁飞瀑、华顶杜鹃、霞客古道。造物的慷慨馈赠和圣贤留下的灿烂文化,为石梁带来了享之不尽的财富。
大暑之季,记者驱车石梁,满山青葱,绿盈眼帘。
在山靠山,靠山吃山,天经地义。蔬菜没有少种,汗水没有少流,石梁农民并没有从一流的生态环境中大把赚钱。
能不能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向山外实施生态招商?石梁镇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在勾勒求解转型之路上,果断地将“生态招商”画上了前进的方向。
困惑——在转型与致富的坐标上,探索解困的着力点
石梁镇有毛竹7万亩,高山蔬菜0.63万亩,茶园1.3万亩,从产值计算,是个漂亮的数目。然而,生态环境日见其好、产业发展渐入正轨,山区群众背井离乡却未见其少。
走进离镇区不远的云西村,基本不见年轻人。但土地少有荒芜,勤劳的留守老人种植了连片的高山蔬菜。见到年已八旬的金绍基老人时,他仍在地里干活。辛苦了一辈子,老人的日子依然困难。“云西现象”,折射出的是长期困扰石梁的难题。
不容石梁的决策者们犹豫,新的困难接踵而至。
有客商为当地慈圣坑丰富的水资源所吸引,想投资兴办大型漂流项目。镇里与有关部门一沟通,却因为石梁的溪流不单是天台人的“大水缸”,而且是宁海、新昌两地的饮用水源地,被迫婉拒。不止是漂流项目不能上,所有与水相关的娱乐、旅游项目都被堵死。
石梁曾是全省有名的高山蘑菇主产地,也是因为保护水资源的问题,当地壮士断腕,下狠心拆除了100多万平方尺的菇棚。
除了生态保护限制,令镇里引以为豪的旅游资源眼下也成了发展的掣肘。当地风景名胜众多,一批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块被列入旅游保护规划。
这边需保护,那边要限制,石梁的发展撞到了“天花板”上。
“石梁发展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着力点也在生态。”石梁镇党委书记张乾荣旗帜鲜明地亮出生态牌,在他看来,唯有做足、做活生态文章,才是山区真正实现转型、惠及百姓的一招好棋。
山区转型与生态发展并不对立,而是有机统一。这一观念很快在全镇形成共识。
破题——在发展与保护的选择上,寻求双赢的契合点
敞开大门,引凤来栖,石梁以“一三联动,生态富民”为发展战略,凭借生态这块金字招牌,自信地喊响了“生态招商”。
这显然是有活力的一记妙招,石梁经济转型很快现出“升级版”的势头。外地工商资本进来了,“浙商回归”的步子也快起来了。
在生态招商中,该镇以东西走向为轴,规划现代农业项目;以南北走向为轴,规划旅游综合项目。
房地产巨头绿城公司伸来了橄榄枝。去年9月,总投资10个亿的绿城项目奠基,目前已完成200多亩的场地平整。
通往石梁镇的新、老天北公路两侧,百里观光果园项目渐次落地。观光绿道、生态教育长廊等也已同步建设。
项目吻合绿色规划,既自成景观,又促产业转型,生态好上加好。
石梁镇镇长徐文华说:“通过生态招商,可以更好地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立足于生态,致力于提高产业的外向度和产品的附加值,是徐文华工作的重头戏。
作为绿色引擎,生态招商成功地契入了山区经济转型战略。石梁经济正在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泉水叮咚,竹海荡漾。深藏大山之中的绩溪村如同世外桃源,生态招商的劲风正改变着当地群众的观念。
村民桂芝福今年72岁,和老伴一起守着半亩田和一片竹林。田是高山梯田,一年一季稻的净收入不过500元。
去年,村里把老桂的半亩田连同其他村民的50多亩田地,一并流转给了一外地百合花种植户。现在,老桂夫妇不单每年可拿350元租金,还可帮百合园干活领180元/天的工资。今年,该村打算再流转50亩梯田给百合园,使村里的劳务工增加到30人左右。
村支书汪祖福从百合园里嗅到了商机,激起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雄心。他说:“我要利用百亩百合园,吸引城里人来赏花,来挖笋,来品尝土菜。”
如果说汪祖福的设想还没有落地,那云峰村、方广村的众多农户则已尝到了甜头。这两个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农家乐鳞次栉比,经营户年纯收入普遍在10万元以上。
得益于生态优势,在外石梁人纷纷返乡创业。目前,农家乐已经接近80家,形成了3000人规模的接待能力。
原标题: 生态招商成转型突破口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