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验血,筛查一种叫做SKA2的基因,就可以判断你自杀风险的高低?这是美国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者们的最新发现。这是否意味着自杀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能以更为医学的方式加以预防和干预?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许明智教授认为,没听上去那么简单。自杀行为跟很多因素有关,遗传生理角度的解释只能作为某种参考背景。
测基因看自杀倾向
准确率高达80%~90%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最近在美国心理学期刊上发文指出,他们找到了一种新方式可以确定自杀风险:根据验血结果来测定“自杀基因”,评估自杀风险的高低。研究人员对有自杀行为的被试者抽血,进行基因监测后,发现自杀者体内一种被命名为“SKA2”的基因位点存在变异,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同时甲基化作用偏高。SKA2基因控制着皮质醇的水平,而皮质醇则与人的压力状态密切相关。如果你体内缺乏SKA2基因,或者因某种原因发生基因变异,身体可能因此对皮质醇的水平失去控制力。有自杀倾向的人皮质醇水平会失控飙高。研究者认为,通过验血测基因,可以有助于自杀行为的防范。研究人员将结果用于325名研究对象身上,通过测SKA2基因水平,预测参与者是否有自杀意念或者曾经企图自杀,准确率高达80%~90%。研究人员希望将研究结果用于帮助预防美国军队中的自杀现象,面临高度压力的美国军人自杀比例要比平民高出50%。不过,专家也指出,评估自杀倾向需要的指标并非只有一种。
不仅基因影响自杀行为
记者在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采访副所长许明智教授时,他表示,这种发现有科研探索上的新意,通过验血,也确实可以比较容易得知自己是否缺乏这种基因,但却不能得出是否会自杀的因果结论。研究的可重复性比较差,样本量也太少。“曾经有研究指出,胆固醇水平和自杀意念与行为也有密切关联。胆固醇水平过低,自杀风险也会升高。”许明智说,“不管是皮质醇水平还是胆固醇水平,或者是寻找一些特殊的基因位点,都只是为我们解释自杀现象提供了一些可供探寻的易感素质或者易感背景,而不是因果解释。通过验血是可以检测出基因的变异问题,但这并不必然导出,你会自杀。遗传因素可能只能提供生物背景解释,但同样有基因变异的个体,在表达上却会有差异。而且,影响自杀行为的不仅仅是基因问题,而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价值观、疾病状况、所处的环境以及应激的状态。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自杀倾向上也会有差异。”
中国70%的自杀行为与精神障碍相关,
30%与应激状况相关
在许明智看来,自杀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自杀现象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很多人面对困境,都有过活不下去,想要自杀的念头,但不是所有人都会采取行动。只有少数冲动性比较高的人会采取自杀的行动。尤其是青少年,冲动性高,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相对更容易有这样的行为,自杀问题也更为突出。但也许在自杀行为发生后的几秒钟内,他就后悔了。自杀的冲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已经有研究指出,多数的自杀未遂行为是因冲动而起。有学者研究数据称,有5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考虑的时间小于或等于2小时,有37%的自杀未遂者在行动前考虑的时间不到10分钟。青少年的冲动性问题更加严重,失恋甚至因为父母不满足自己的物质诉求,都成为自杀的动机。青春期的心理危机跟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够完善有关。
为了解释自杀现象,心理学家从心理角度寻找答案,精神病学家从医学角度寻求解释,但自杀这种现象,却不是单纯的医学或者心理学问题,也同时是社会文化问题。一些精神障碍现象,能不能称为一种“病”,需要打个问号,自杀更是如此。“国外的研究认为90%的自杀行为与精神障碍有关。中国的研究则发现,70%的自杀行为与精神障碍相关,有30%的自杀行为与应激状况有关。这里面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人种不同,自杀风险因素也不太一样。年龄、婚姻状况都会影响到自杀风险的高低。相比之下,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人群,自杀风险确实更高一些。”许明智说。
“三无”水平影响自杀风险值
“在中国农村,会有一些小媳妇因为跟家人闹矛盾,喝药、跳井、跳河、割腕的事情发生,女性相比男性,会采取一些致死率低的自杀方式。很多情况下,也只是一时之气。某些自杀行为,也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做给人看。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自杀姿势’。摆出这种姿势的人不是真的想死,而只是想引起关注。但这种情况容易弄巧成拙,伤害自己。有些先杀人,再自杀的扩大型自杀伤害更大。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无论哪种自杀行为,都需要加以防范,也是可以加以防范的。”许明智指出,传统上,心理医生会对来访者的自杀风险进行量表评估,会考量来访者的“三无”水平。
所谓“三无”,是指无望、无助和无价值。无望,是觉得没有希望,绝望的状态。无助,是缺乏家庭、社会支持的孤立状态。无价值,则是认为自己活着只能成为别人的负担,毫无意义可言。“如果这三项测评分值都达到极值,自杀风险确实会比较高。”许明智说,“这种情况下,更多需要心理手段的干预。如果是失眠、抑郁、双相障碍等长期问题造成,要先解决精神障碍的问题,缓解症状,减少痛苦感,然后进行心理上的干预辅导。退一步海阔天空,帮助他们心理上成长,去寻找自己内心面对压力时应该具备的资源。”
爱是预防自杀的良药
许明智认为,心理医生所能做的就是帮助求助者找到自己内心的“稻草”。“哪怕是一根稻草,也能拉你走出阴霾。”在他看来,“稻草”就是希望。在他的工作中,经常是通过层层剥茧抽丝的提问,帮助前来求助的咨询者找到自己内心活下去的希望所在。“痛苦总因矛盾而生。找到这个矛盾所在的结,改善认知,帮助对方继续往前走。”他认为,就是这样的“稻草”,帮助许多有自杀倾向的人没有被死亡的黑暗吞噬。“像青少年因失恋引发的自杀行为问题,如果是有病理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让他回复平和、理性。然后在认知上,帮助他认识到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除了眼前这个对象,其实还有很多更好的选择,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为了对方而活,离开这个对象,自己仍有机会遇到更合适的爱人。这种爱与被爱的新的机会和可能性的存在,对有自杀倾向者而言就是救命的稻草。”
一个有意杀死自己的人,是想结束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联系。自杀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除了验血,以及求助心理医生进行提前的心理危机干预,来自周围家人、朋友的理解、关爱也许更为重要。鼓励接触他人,向信任的人倾诉,都不失为提供社会支持,避免无助孤立状态的方法。培养生活的乐趣,也是应对无价值感的法宝。给自己找些事情做,树立一些有距离但可以实现的目标,充实自己的生活,目标实现的时候,也是无望被消解的时刻。爱是预防自杀的良药,对青年、少年而言,尤其如此。少年的烦恼多来自孤独寂寞带来的被抛弃感,勇气的获得也多来自关爱。不管你的血液里是否少了一两种基因,我们能够做的,是学会爱,好好珍爱自己。学会珍惜生命,对自己的人生微笑,继而对他人微笑。
原标题: 验血查基因,能测自杀风险?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