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新闻 > 民生 正文
石塘七夕“小人节”的纸亭制作人
2014年08月03日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梁安奶在糊纸亭

  梁财庆的妻子在糊纸亭

  在石塘(老石塘)、箬山渔村,每年农历七月七,当地信佛的家庭,照例要为16岁以下(含16岁)的少年儿童过“小人节”(“石塘七夕习俗”),而七月七祭拜必备的彩亭(纸亭),即闽南那边所谓的“七娘妈亭”,上边装饰各式戏曲人物,非常精致。这些天来,在石塘、箬山两地的一些民间纸扎艺人家中,当地艺人正忙着糊制七月七纸亭。

  老艺人梁安奶做彩亭七十五年

  7月19日,笔者走进石塘镇箬山东兴村上街的一间二层楼房中,84岁的老艺人梁安奶租住在这里。

  如果从9岁那年学艺算起,84岁的梁安奶从事这一行有75年了。梁安奶出身贫家,9岁时,就被其父送到箬山的“春友先”的私馆(私墪)读书,读的《三字经》、《大学》、《论语》等功课,放暑假时,父亲送他到石塘的纸扎艺人金花(男)家学艺,剖毛竹啊,糊彩纸啊,师傅家提供饭食没有工钱,到七月七前结束时,自己拿一个彩亭回家过节,这样在暑期学了三年后出师,掌握了彩亭的扎制技术。

  14岁时,他同一起在金花家学艺大他一岁的徐万宝(现已故世)一起合作开了家小作坊扎纸亭卖,到16岁,他就去讨海了。19岁时,温岭解放。此后,他曾在箬山的业余剧团演老旦,扮过《狸猫换太子》戏中的李太后等角色,这个剧团的所有演员都是男的,现在只剩下两个人了。

  糊一个纸亭看似简单,实则工序繁多,纸亭的骨架,是竹子剖成竹条扎成的,纸亭上插的泥偶,则关键的道具,按梁安奶的说法,过去的纸亭更精致,是看纸亭上插着的偶人的精细状况算钱的,现在的,则因为售价低,纸扎艺人也只能偷工减料,否则划不来。

  泥偶的头,是用青丝泥模制的,梁安奶说,每年的八九月间,他就开始印泥偶头模了,这些各种各样的印模,他有二三十个,所用的青丝泥,则是从上马的田里挖来运过来的,这些泥经捣烂后,捏成一小团,在砖模中按压一下,一个个有口鼻、眉目的偶人头就出来了,在燥风天阴干后,然后在脸上涂上底色颜料,用小毛笔画上嘴唇、眉目等,有的有脸谱的则画上脸谱,这样一个个泥偶头就可待用了。

  每个泥偶上还有一根短竹签,在竹签的一端,衬上一根筷子,缠上几圈纸后粘上,抽出筷子,做好一批后,等糨糊干后,再缠糊上几圈纸,这样,竹签上缠上的纸壳上,还有一个筷子抽后留下小孔,这是以便以后安上泥偶头部用的。至于泥偶的手、脚,都是硬纸卷起来粘到竹签身架上的,好像是人体的骨架,再在骨架上,粘上各色的绢纸,安上泥偶头,处理好细节,各种角色的戏曲人物就“活”了,然后插在沙盆上,等纸亭糊上分别插到彩亭上。

  梁安奶育有四子三女,四个儿子叫梁定良、梁定德、梁定招、梁定富,他们从小耳濡目染,都学会了纸亭糊制技艺,不过,现在仍在糊彩亭的,只有残疾的第三个儿子梁定招了。

  梁财庆一家四口节前的“赶工”

  而在东兴村的下街,也有一位姓梁的师傅,正在紧张地糊纸亭,他就是今年58岁的梁财庆师傅,他是东山村人,他的父亲梁福春今年也是84岁,可惜的是,在农历五月初二不幸去世了。

  据梁财庆介绍,梁福春12岁时,就到桂岙山头不知哪位师傅家学糊纸亭,也学做库屋。梁财庆的手艺,就是其父传授的。

  梁财庆告诉笔者,糊纸亭缠扎竹条的线,用尼龙线和纸线都可以,现在多用的是尼龙线,因为更方便,但成本也高一些,用织网的梭来回穿插扎起来,比较方便。

  梁福春在世时,也帮梁财庆扎制彩亭骨架,梁福春去世后,家里还留着一批彩亭骨架。因为他的去世,少了一个帮手,今年乡亲们预订的彩亭怕来不及完成,梁财庆夫妇便动员了妹妹与女儿也一起来帮忙,全家四人一起赶工糊亭。在前段时间笔者去采访时,他们几乎全家“上阵”,粘泥偶人物的绢纸服装,糊彩亭上纸片,忙得不亦乐乎,按梁妻的说法,这几个月,他们家差不多都放弃午休,夜里也加班加点糊制纸亭。

  村里还有一批糊亭好手

  在箬山本地,类似梁安奶父子、梁财庆等的纸扎艺人还有多位,如骆业生、陈筱祥、陈其权等,其中骆业生,200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塘七夕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陈筱祥则是第一批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其权是骆业生邻居,师从骆业生从艺。

  去年7月,骆业生为配合温岭市文广新局拍摄省级项目专题片石塘七夕习俗专门展示了他的糊亭技艺。8月,他应邀参加了温岭市文广新局组织的石塘七夕习俗体验活动。今年3月,他又为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制作了一个精美绝伦的纸亭。不幸的是,今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七),在七月七到来前一个月,他就因病去世了,享年81岁。

  东湖村的扎彩亭艺人陈筱祥师傅,是石塘一带扎彩亭艺人中的佼佼者。他自小跟随父亲陈永喜学习扎彩亭、彩轿,十五、六岁时已掌握全套纸扎技艺。后来,为了生活,他做过多种行当,当过油漆工、也曾去讨海(出海捕鱼),但始终没有搁下祖传的纸扎活儿,而且愈加下功夫钻研。1987年,陈筱祥创作的纸扎戏曲人物《师徒取经》、《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秦香莲》、《盗仙草》、《断桥》等作品,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内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画中戏”民间美术展览(浙江纸扎艺人仅其一人作品参展),为温岭赢得了荣誉。

  东兴村的陈其权先生今年69岁了,他小时候,与纸扎艺人骆业生是邻居,在假期,他帮着骆业生做纸扎彩亭(做完后骆会赠送他一个彩亭过“小人节”),就这样,耳濡目染,他学会了扎制“小人节”彩亭。除了会扎彩亭外,他年轻时还积极参与村里的闹元宵活动,做台阁也很拿手,所以,箬山小学就请他来校担任台阁制作兴趣班的老师。

  石塘那边有祖传艺人

  在石塘那边,现在还在扎制纸亭的民间艺人还有郑念玉、徐彩娥等人,郑念玉是石塘镇东角头村人,其祖父、父亲也都是纸扎艺人,算得上是祖传技艺了。

  每次去采访郑念玉时,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认真接受采访。而72岁的徐彩娥,娘家在松门镇,19岁时嫁到石塘新村,她育有三个子女,其中老三郭海波今年44岁了,本来是跟老艺人郭光兴做纸扎的,像库屋、兰盆、花圈都会做。郭海波结婚后也在做纸亭,忙的时候,经常连夜赶工到天亮,因此,徐彩娥就帮儿子一起做。因为觉得这一行效益不好,郭海波后来改行歇业了,徐彩娥觉得抛了儿子开的店的业务蛮可惜,这样,她就成了石塘为数不多的纸亭扎制艺人之一。

  石塘的两位纸扎艺人糊的纸亭,与箬山那边比较起来,还是有一点点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石塘的纸亭泥偶服装,用的是缎布,而不像箬山纸亭一样用的是绢纸。还有,上边装饰的戏曲偶人,也有一些不同吧,徐彩娥告诉笔者,箬山人做的纸亭上,常有《西天取经》、《大闹天宫》等戏曲人物形象,但是石塘这边不作兴用孙悟空,人们最喜欢是童子拜观音,因此,她做的较多的是这些……

 

原标题: 石塘七夕“小人节”的纸亭制作人

稿源: 台州晚报 作者: 通讯员黄晓慧文图  编辑: 赵静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