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孩子们放松心情,家长们却焦虑良多,原因就在升学二字上。似乎永远跨不过的“就近入学”,永远绕不开的“拼爹”“拼关系”,成了中国家长心头久久的痛。
连日来,发生在河南郑州“小升初”的尴尬一幕,给天下父母的伤口又撒了一把盐。记者调查发现,传说中的“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自1995年便在郑州实行,但19年过去了,片区到底如何划出来的、到底什么人能去上名校,仍然是一笔糊涂账,甚至出现了同一小区同一年龄的孩子被胡乱分到不同的学校,而马路对面的中学却无缘企及。家长们不禁吐槽:这学校的区片到底是怎么划的?
今年年初,教育部重申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明确学校要主动公开“小升初”招生结果。然而,郑州除了一两句文件中语焉不详的原则性规定外,再无任何实质之举。结果,顶着这笔升学糊涂账的家长,要么愿赌服输,任人摆布把孩子送到未知的学校,要么托人花钱找关系,为孩子的义务教育拼上“不义务”的面子与钞票。“条子生”“关系户”,正是这样被一一生产出来的。
教育领域的账本,不单郑州一地糊涂不明。就在首都北京,多少年来的择校风吹而不休。今年推出的“530新政”,试图绘制新教育地图,但是寻遍网络亦不见小学、初中的划片清单。至于入学名单,有没有权贵子弟,有没有违规择校,更属于讳莫如深的“绝密信息”,是绝不能公之于众的。
正如论者言之,公开透明不见得根治腐败,可暗箱操作却一定会带来寻租。这在各地的升学季,已经从潜规则“进化”成了明规则。区重点什么价,市重点什么价,开始还是街谈巷议,现在反倒被家长们坦然接受了。而到了个别的顶尖“牛校”,仅仅有钱恐怕是做不成敲门砖的。
拼钱不行,拼关系拼不过,不少家长病急乱投医,只好打起学区房的主意。从北京西城28万元一平方米的学区平房,到南京为了孩子回祖父母家落户入学的假离婚,媒体一句“真正的学区房是无价的”,彻底伤透了试图“孟母三迁”的家长们的心。
这一切的背后,还是老生常谈的教育均衡问题。义务教育本来就该是均衡性教育,孩子们童真未退,怎能人为分成三六九等?初入学堂时,便去见识某些权贵子弟撑着特权的竹竿跃过头顶,会不会太过残忍?对国家、民族公平正义的信心又该如何树立?更重要的,真正有潜力、有才华的寒门学子,会不会由此被延误,从而影响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因此,再论教育失衡的成因,我们不仅要看到教育地图的延伸,远远滞后于经济版图的扩张,不仅要看到教育投入的力度,远远落后于三公经费的开支,更须看清其中的真相:是不是有一股摸不见、看不着,却实实在在阻碍均衡的暗流在涌动。
在一些城市,公立小学本来就不能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一些新建小区周围一旦落建学校,还有可能异化为私立学校。教育行政机构口口声声要求学生就近入学,可是如果小区周围连学校也没有的话,又如何就近?当学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横时,谁又忍心将孩子送进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
就近入学的原则没有错,但就近入学不等于说“有学校上”就可以了。教育行政机构在推进就近入学的过程中,必须先平衡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平衡其实并非难事,为何推行起来如此不力?一个重要原因无非是,主导教育的一些官员,他们的儿女上学从来不是问题,作为利益既得体,当自己的利益不会受损而且还有可能得利时,他们对均衡教育资源的改革是不上心的。
这就是利益的藩篱,这就是改革的阻力。其实,改来改去,改革说到底还是要改改革者自己。“就近入学”,非不能而,实不愿也。这首教育均衡的四季歌,年年吟唱,岁岁无解,破题之要就在冲破既得利益的藩篱,靠社会共治的民主、靠铲除毒瘤的法治,一步一个脚印走近那“不求人”的美好愿景。
原标题: “就近入学”跨不过的还是利益藩篱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