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收藏的部分老银饰。
□记者 蒋韵 文/摄
说起老银器,每个人家里可能都有几件:姥姥压箱底的银镯、爷爷小时候戴过的银锁片。这些岁月沉淀而成的老银,除了工艺精湛、花纹特别外,也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怀旧之感,引诸多藏家为其倾心。
黄岩的王勇就是一个为老银器醉心的藏家,他花了16年的时间,收藏了1000多件老银器。在王勇看来,这些银器不仅仅是市面上流通的贵金属,更是工艺和民俗的传承。
他收藏了数千件老银器
银冠、发簪、耳环、压襟、手镯、银锁、银扣……走进王勇的藏宝阁,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老银器,有的数千克重,有的只有几克。
百来件的老银器放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王勇却说,这只是他收藏的一小部分。面对如此繁多的老银器,如何分类摆放成了难事。
“要给老银器分类,里面门道太多了,按大类来分,一般有银器物和银饰物两类。”王勇说,自己主要收藏银饰类,银饰又可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臂饰、胸坠饰等,再细分下去:颈饰有项链、长命锁等;耳饰有耳环、耳坠等;胸腰坠饰又有腰链、腰牌等……
而按照地域的不同,老银的工艺也各有特点。“苏工的老银手工细致,纹饰精致;江西工的讲究简单流畅;而台州的老银普遍使用錾丝工艺,立体感更强。”王勇介绍说。
说话间,王勇拿出了一件他的“宝贝”——清代中晚期的银冠,银冠中间刻着一条龙,顶上有颗珠子,旁边两条龙腾空而起,呈双龙戏珠之势,“这很明显就是苏工的作品,线条细腻,手工细致。你看,这龙鳞、龙爪都非常清晰,整条龙都活灵活现的。”
“现在的银器大部分都是机器做的,完全没有老银那种韵味。”在展示的时候,王勇不止一次指着银器上精细的花纹图样感慨,这些花纹离不开老一代工匠的精雕细琢,“老银器光制作工具就有百来件,工艺也很复杂,大致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等十几道工艺流程。制作一件小的老银饰,工匠就可能需要不眠不休十几个小时,如果是更精细的银器,花费的精力就更多了。”
王勇介绍,和同样大小、同时期的瓷器相比,银器凝聚的劳动要远远大于瓷器,所需的制作时间也要长很多,而且因为全过程都要手工制作,老银器的产量更低、周期更长。
收藏老银,也是收藏民俗
在收藏老银器的同时,王勇潜心研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民风和民俗。
他告诉记者,银器的使用由来已久,有数千年的历史,古时人们把保佑平安、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银器上,从而形成了中国民间的银器文化。
“像小孩子的长命锁、麒麟锁等就寓意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代表吉祥如意和长命百岁的美好心愿。”王勇说,孩子出生后,外婆要送“一头银”,祝福孩子长命百岁,家业兴旺,这是中国延续近千年的民间习俗。
在王勇收藏的老银牌、银锁上,记者看到,大多都是“童子抱莲”、“麒麟送子”、“状元及第”、“天官赐福”等字样和图案。
不仅是孩子佩戴的银饰,古人使用的银器也大多含有各种各样的寓意。
王勇捧出一面鎏金的老银挂牌,巴掌大小,厚度仅1毫米,镂空雕刻着凤凰与狮子的图样,整个挂牌流光溢彩,“这是先人结婚时胸前佩戴的挂饰,凤凰狮子是‘凤凰施子’的谐音,寓意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在王勇眼里,老银器上面有看不完的景色、读不尽的文章、解不透的哲理,那山中树、林中鸟、水中月、人中花,象征吉祥,寄托思念。
小银匠大收藏
谈到为何收藏老银器,王勇说只能用缘分来解释。
王勇今年33岁,在过去几十年的光阴中,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在跟银器打交道。16岁初中毕业后,他开始给当地一位有名的银匠老师傅当学徒,而后开了家银铺,这是他事业的开始,亦是他与老银器结缘之始。
当时,常会有小贩走家串户收“银”,老太太们便会把压箱底的老银饰卖掉,即使不卖,也经常有人会拿到银器店去熔掉,重新铸成款式新颖的银首饰。
身为手艺人,王勇自然明白,这一件件被拿去重铸的老银饰意味着什么。
王勇告诉记者,不同于其它文物,老银器本身属于贵金属,传世品很难保留下来,尤其是中国近代银器,经历外国列强的抢掠、军阀混战、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等种种磨难,能幸免留存下来的银器都是弥足珍贵的,“眼睁睁看着那些老物件消失,太心痛了,这些可都是熔一件少一件的宝贝啊!”
有时实在太心疼,王勇就会花钱把顾客拿来的老银器买下来,后来慢慢就养成了收藏的习惯。
“老银器很美,鎏金耀灿、垒丝繁华、珐琅华丽、掐丝细致、嵌宝耀眼、点翠雅致。”王勇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老银器的美,一些好的老银器价格翻了几倍。
“现在市面上比较多的还是清代和民国的老银器,有收藏价值的老银器不仅流通少,而且都很昂贵。”王勇说。
原标题: 黄岩一银铺老板16年收藏1000多件老银饰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