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履迹”——台州民间传统服饰展6月25日起在市文化馆展出,共展出100多件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台州传统服饰。展览将持续到7月6日,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去一睹为快。
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台州的传统服饰,本报特邀展览的策展人、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彭连生,从衣裤、童帽、织带、刺绣和肚兜等5大方面进行解读。
衣裤
清代与民国初,男女大都穿大襟或对襟,以穿大襟居多,男子一般内装穿对襟布衫和大档便裤。男女老少一年四季胸系肚褡,女以红色并绣精美花纹的为主,用以束胸;男以素色、白蓝无纹饰,外穿圆领大襟或对襟纽裤黑色与蓝色的长短衫。
男女老者均外系腰围扎围裙,女系拦腰或八幅罗裙,衣着面料以自纺自染土布为主。农家多穿粗布,夏穿细布,富裕者冬着棉织长袍或皮袍,出门做客外罩灰色或黑色布做罩袍,再罩丝绸马褂。
“三八天”时穿竹布长衫,夏天穿夏布长衫,一般穿蓝色土产苎麻绵布衣、袍。大档齐腰头的宽松便裤,上端待合系带。妇女穿绯色土绢或靛蓝染制的土布,宽袖长至胯部,称“半打”布袍。上装和脚筒宽大,衣袖、裤脚边镶嵌牙线或十字挑绣花边。民国时,农家布料以棉纺自染土布蓝、黑为主,也有外进的“洋纱”和细布。
刺绣
旧时,台州生活着一群群绣花女,从七八岁就学习刺绣,就和绣花针、绣花线朝夕相处。女子未出阁前用心学习刺绣,她们在村口屋前搭架,飞针走线,绣花是她们的生活。成婚后仍然成为生活一部分,而保持刺绣手艺,珍藏压入箱底的绣品几乎每户家庭都存。
因刺绣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如头上“包头绣花”,肩头“云肩饰品”,颈项有“诞斗”(围嘴),肚兜、手帕、鞋头、枕套、围裙、帐沿、外袍、上衣、便裤、布袜、荷包、织带、祭祀桌衣、镜幔、钱袋、扇袋、镜袋等都绣上各种吉祥图案,颜色对比强烈,或色泽艳丽,或淡雅庄重,在绣品上无处不绣,点绣成彰,突出靓美。
清代绣品有的以掐扎用金丝线,一般盘缠在围裙、帐沿、三寸金莲、藕覆、上装、大裤等点缀。用金丝、银丝盘勒,花纹边线更衬托花纹的金碧辉煌,朴实而华丽,璀璨而和谐。民国间妇女服饰以上衣下裙穿戴,男子长袍马褂为服饰。
肚兜
在宋代,又称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肚兜用纽襻或带系结,系束用的带子不局限于绳,小家碧玉则用丝色丝绢带绳。
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肚搭,一般做成菱角,上有颈绳,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遮过肚脐,达到小腹。
肚兜上针绣各色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主颜色,均为年轻女子和新婚女子用。精美的肚兜还绣有各种花卉、鱼虫、瑞兽图案,除了传统的红肚兜之外,更有蓝、黄、白、黑、紫等各种花色的肚兜,棉麻织布柔软耐湿,真丝锦缎光滑细腻,紧身束体,斯文含蓄的女子风情顿成流行。
肚兜在清代时广为流行,多为女性及儿童贴身穿用,夏天用纱,丝绸;冬天用缎面夹层,棉质防寒保暖,也可为男子们用。年轻的用红色底;年老者用黑色底,搭配得体。
童帽
童帽是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的一部分,传世绣品大都是清代及民国期间的实物。按季节有棉、夹两种,整体构思活泼可爱,工艺小巧精致,含意深刻。
幼童在新年或其它喜庆节日生日,赴亲走友,冬日保暖均戴童帽,以示喜庆,平安、祥和、吉祥、避邪之意,并增加节日气氛和视觉冲击效果。
台州地区童帽以虎头帽、狮子帽为多,花帽圈、和尚帽、罗汉帽、状元帽、公子帽、狗头帽、银锭帽、蝴蝶帽、帽额缀制成珠玉饰物,“关熬开通”、“狮子挪球”、“长命富贵”,“福、寿、禄、禧”,八仙银人,镀金银饰,布贴,扎花等装饰,尤以虎、狮造型最多,眼珠滚动,孩童戴帽,虎头虎脑,母女绕膝,以示孩童的天趣童真。
织带
织带历史悠久,实质上是由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的辅料物品。织带都是靠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最为原始的材料为棉线、麻线等农家纺织线条。
过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肚兜带、裤带、袜带、包裙带、背带、孩童牵引带、新娘出嫁嫁妆上所系各种织带和各种打包带,都离不开民间编织带,因此,民间织带在历史上曾是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
民间织带,技艺精湛,织带有彩锦和素纹二种,经过历代农妇的艺术积累,形成了机织最宽8厘米的宽带和最窄1厘米的狭带。宽带的款式,有荠莱花、锦地纹、曲龙、银链、王字、八仙、吉语纹、三羊等10多种;狭带的款式,有腰菱带、横子带、迈字带、枣花带、米字带等10多种。
原标题: 看一看百年前台州人如何穿衣打扮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