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今年共有939万人参加高考,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平均每平方公里上差不多就有一位高考考生。如果把庞大的“助考团”计算在内,那么每平方公里内就不止一个与高考有关的人了。
高考本来是一种个体概念,实际上却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它又与地理概念和群体概念密切相关。由于各地考生水平不一,录取分数线不同,便产生了“异地高考”的地理区分;由于某些地方的某些学校对高考的辅导补习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又产生了在某个地理位置上的一些辅导补习群体。
在今年高考期间,最出名的莫过于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这个地处大别山深处的中学,用新华社记者的话说,偏僻得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却因为高考而远近闻名,去年和今年这所中学参加高考人数达1.1万名。
毛坦厂中学所在的镇上几乎没有娱乐场所,这里的学生每天有16个小时以上在看书学习。学生不能用手机,不能上网,他们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被题海战术“拧紧发条”,像陀螺般高速旋转。如果称这所学校为“考试机器”,那么学生就是“考试机器人”。
毛坦厂中学与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等一起被称为“高考牛校”。这些“牛校”引出了一些话题——这种“考试机器”生产出来的学生是不是以牺牲素质为代价?应试教育的模式还能不能改变?
既然是“考试机器”,就必然有自己的一套考试“模具”,这就是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从这种“模具”里铸造而成的学生,许多人显然会像机器一样的“机械”。他们被隔离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之外,被一种思维、一种答案、一种思想所框定,将失去独立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至少是短暂地失去这种能力。
但到目前为止,高考却是相对而言最为公正的高校通道。因为在分数面前相对平等,许多平民百姓的子女通过考试进入高校,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素质的考核却有很大弹性的测评标尺,很容易被人为因素所干预,在我们这个规矩不彰不严、透明度不高、“潜规则”林立的国家,目前也只有分数的刻度比较明晰靠谱。
我们知道,那些准备参加某种比赛的运动员,基本上也要被闭门强化集训。类似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校实际上也是把考生“关起来”强化集训。学生在没有各种诱惑的情况下,被各种严厉的规则所约束,加上有一批能够破解“高考密码”的教官培训,最后取得了在开放式环境复习的学生难以取得的效果。
从表面看,这种隔离式的高强度复习缺乏素质训练和人性关怀,但对那些平民子女来说,进不了高校还有多少提高素质的机会?失去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之后,“人性关怀”又从何谈起?
在改变命运的通道还不多不宽的当下,高考则是一个最好的通过努力改变未来的通道。为了获得这张通行证,这种“封闭式集训”应该算无可厚非的权宜之计了。
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正常,完全可以对那些从“考试机器”里生产出来的学生进行“二度加工”,从而弥补他们的先天不足,提高人文素质。可惜,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同样有种种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也难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连大学教育都未必是“素质教育”,我们又如何苛求中学?(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原标题: “高考机器”的是非功过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