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历史上流感病毒给人类带来过多次惨痛的教训,1918年的流感病毒(H1N1)全球大流行一共杀死了5000万到1亿人,1957年的亚洲流感(H2N2)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H3N2)也都造成了近百万人的死亡。如果说那时候死亡人数这么高是因为人类对于病毒知之甚少以及医学发展的局限,那么,今天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对于病毒的认识和医学的发展赶不上病毒的变化。
从1997年香港出现的H5N1感染人类开始,禽流感病毒已经成为人类新的威胁。如何才能防止禽流感再次来袭呢?这首先得从认识禽流感病毒开始。
流感病毒可划分为甲、乙、丙三型
禽流感兼具古老和新鲜于一体。这种病在地球上存在已久,肇事的流感病毒通过频繁突变,总能先人一步,造成非周期性全球流行。就种属而言,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均归类为正粘病毒科旗下。这是一类带包膜的RNA(核糖核酸)病毒。根据其核蛋白抗原的不同,流感病毒可划分为甲、乙、丙三型。引发人和禽鸟流感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一直以来与人类并无瓜葛,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宿主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人类并不能满足。首先,病毒感染细胞需要特定的受体,这就像钥匙和锁孔一样,禽流感病毒的“钥匙”不能打开人类细胞的大门,所以禽流感病毒没有办法感染人类。虽然现在发现人类的下呼吸道也存在一些能够直接被禽流感病毒攻破的大门,但是相比禽类而言,人类的体温太低,禽流感病毒到了人类体内,就像赤道地区的人到了南极一样,难以生龙活虎。
人类生产行为和活动的变化才是导致禽流感病毒向人类播散的重要原因
不过,时代不同了。
通过分析从病人体内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科学家发现这些病毒的“钥匙”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钥匙虽然不是原配,但稍加力气就能够打开人类细胞的大门。同时,禽流感病毒负责复制基因组的蛋白也出现了突变,这个蛋白以往在42摄氏度的时候工作能力最强,而现在,它已经能够在37摄氏度下高效地工作。
这些突变的产生是禽流感病毒能够感染人类的基本条件,然而,人类生产行为和活动的变化才是导致禽流感病毒向人类播散的重要原因。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RNA,由于负责复制RNA的酶都是大马虎,所以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特别容易发生突变。突变对于病毒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很多突变对于病毒本身来说是不利的,这种不利的突变会被自然界淘汰掉。而能够留下来的突变往往是让病毒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些突变将会越来越有优势,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固定下来,变成种子“传宗接代”。所以突变能不能被保留下来并获得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界环境。
禽类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人类对于禽类大规模的养殖的生产方式使得人类与禽类有机会发生近距离接触,长此以往,人类便成了禽流感病毒的一个新的外界环境。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禽流感病毒不断地在禽类间传播着,复制着,突变也在不停地产生着。在这个过程中,禽流感病毒产生的一些能够适应于人类细胞的突变就容易被筛选并保留下来。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些突变产生的时间不长,它们还不足以让禽流感病毒强大到可以高效地感染人类细胞。从目前的信息来看,也没有发现禽流感病毒能够通过空气在人类之间高效地传播。
通过改变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来把这种接触机会降到最低
然而,突变依然在不断地产生。虽然不知道自然过程需要多久,但是科学家已经能够轻易地在实验室中制造出能够通过空气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禽流感病毒,而禽流感病毒对于人类极高的致死率,让人不得不担心起来。
设想那一天已经到来,我们仍然可以安慰自己说我们已经成功地阻止过SARS那么烈性的病毒,我们不用惧怕禽流感病毒。可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禽流感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有很大的区别。比如,SARS冠状病毒的宿主主要是蝙蝠,人类可能是通过间接接触野生动物而受到感染,人类很容易与野生动物拉开界限,可是人类很难撇开和禽类的关系。
人类和禽类的接触使得禽流感病毒中出现的这些威胁人类的突变得以保留下来,这些突变可能会通过禽类在各种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中扩散开来,并且使得越来越多亚型的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人类的能力,在时间的雕琢下,它们会变得无比锋利。
为了防止这个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避免与禽类的直接接触,而在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状态。不过,我们还是很有必要通过改变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来把这种接触机会降到最低,比如:积极推进禽类集中化养殖;散户养殖禽类应避免自由放养,不要让家禽接触到野生禽类;推广冷鲜禽肉,永久关闭活禽市场。
原标题: 如何防止禽流感再次来袭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