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火车北站北墙上的排风洞,几个在附近流浪的孩子一度在这里过夜、吃饭、挡风遮雨。不久前,这几个孩子的照片出现在报纸上。随后,洞口处被加上了金属护栏,孩子们也不知去向。
救助流浪孩子是政府责任的体现,但个别地方在救助工作中的“头脑简单”却让人哭笑不得。把排风洞用金属护栏一封,孩子们就只得告别“洞居生活”,但救助效果如何?结果不言而喻。还记得2012年底,贵州毕节市发生5名流浪少年闷死垃圾箱的事情之后,为了不让孩子再钻进垃圾箱里避寒,他们的做法是:在所有垃圾箱喷上“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12个大字警示语。
和非法到珠三角打工的四川凉山未成年人被遣送回家后,连饭都吃不饱一样,沈阳洞居孩子被媒体曝光后也失去了栖身之所,有人迁怒于媒体,但这背后真正该脸红的恐怕不是媒体。封洞后,当地有关部门没有给孩子们安置好下一个去处,孩子的境况或许比洞居还要糟糕。有关部门如此对待流浪孩子,说轻点是懒政不作为,说重点就是缺乏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沈阳市有关部门的关注点在于逼走流浪孩子,避免他们继续展现城市形象的“阴暗面”;而流浪孩子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无拘无束地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在排风洞加装栅栏,政府或许可以眼不见为净,但对改善流浪孩子的生活条件却丝毫没有益处。如果政府真正关心弱势群体,应当切实走进这些流浪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而不是简单地封堵他们的栖身之所。事实上,三个孩子中有两个都已经接近成年人,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诉求,大个儿想“出海跑船”,或者“等满了18岁就去当兵”,黄毛儿则想“当保安”。很显然,简单粗暴的“封洞思维”不但会在现实中给流浪孩子造成不便,对他们原本缺乏家庭慰藉的心灵造成第二次伤害,让他们在心里形成一种隔阂和对立情绪,继而对社会产生更多排斥感。
针对流浪孩子的救助保护是一项繁复的工作,既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更需制度和法律的保驾护航。然而,透过三名流浪孩子的遭遇,当下救助机制的短板也暴露无遗。一者,救助方式倾向程式化。救助机构对待流浪孩童往往就是联系其家人或户籍所在地政府,通知他们来接儿童回去等。然而很多流浪孩子之所以流浪,就在于家庭关系或缺失、或冷淡、或紧张。
二者,社区干预机制乏力。在单亲家庭亟须外力矫治,育儿能力低下的家庭渴盼外援的时候,在孩子们外出流浪念头增长的过程中,社区组织是否有所作为?毋庸讳言,社区干预机制在很多地方往往形同虚设。
多让一个孩子得到救助,社会或许就能少一份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三名流浪孩子的遭遇无疑是一面镜子,而需要好好照一照的,绝不只是沈阳市的有关部门。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