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出台意见力促金融服务“三农”
定向调控政策率先瞄准涉农金融
专家称,稳增长将针对风险定政策,着眼长期结构调整
4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增加农村金融资金供应量、创新资金供应方式以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划。
其中,《意见》明确指出,对符合“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试点;支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持续提高存贷比。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针对“三农”信贷的定向宽松是金融支持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一步,但定向降准并不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未来政府将针对风险定政策,定向和定量调控相结合。
活水
政策“组合拳”盘活资金供应量
4月2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其中指出“三农”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三农”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和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意见》提出,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三农”的金融债,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试点;对符合“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支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持续提高存贷比。同时,完善信贷机制,在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单列涉农信贷计划,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20.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27%。“《意见》增加资金供应总量包括了三个方面。”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说“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释放一批资金;由央行发放支持农村小微企业的再贷款也能够增加一部分资金;对涉农贷款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可以盘活一批资金。”
另外,存贷比考核定向放宽也是刺激涉农信贷投放的重要方面。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允许提高存贷比的农村金融机构要符合银行业监管的要求,即对存量规模和增量规模的考核,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需在60%以上,同时,还要符合央行货币调控的要求,包括支付结算。我们允许提高存贷比是指在年度中间可适度突破75%,不过考核也会结合农业生产周期规律,增加灵活性。”
四川银监局一位调研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称,“由于农村信贷结构不平衡,局部供求矛盾突出,中西部县域存贷比远低于东部县域。因此,各个地区和各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并不相同,有的地区整体不到60%,有的地区却突破了80%,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大部分还是人民银行合意信贷规模指标的限制,因此,存款准备金下调或者增加信贷投放规模对增加资金供给较为有效。”
“初步估算,农商行和农合行的整体负债规模为5万亿人民币左右,扣除负债中同业存款的部分,以及扣除县域以外的农商行和农合行的存款部分,分别以下调2%和0.5%的幅度测算,预计此次定向的降准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大概不足1000亿元。”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