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临海小芝史前遗址初步踏查出土的部分石器。图片由临海市文物局提供。
临海小芝发现史前遗址,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初步判断,该遗址存在已有8500年左右。昨日,本报发布的这一消息,迅速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临海这座拥有丰富文物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大市,也等待着随后的考古勘察和研究,能将这一遗址的文化风貌充分展露,在与周边史前文化遗址进行关联研究的过程中,绘制出一幅更准确丰富的史前人类生存图景。
昨日,就读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记者一行对临海市文物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了更深入的采访。
价值:年代更远、保存更好、面积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浙北地区非常丰富,但在浙东地区尤其是台州,发现的数量很少。”临海市文广新局局长苏小锐说,此次小芝镇三处遗址保存状况较好、面积较大,所以刚找到它的时候,大家都异常激动。
台州之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路桥灵山遗址、仙居下汤遗址。此外,在玉环三合潭遗址以及临海杜桥、括苍等地,也零星地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器物,“但这些都没有系统地揭开浙东史前人类的文化风貌。”
苏小锐说,此次小芝发现的三处遗址位于山体东北坡的山前台地上,位置不高也不低,既可以躲避山上洪水,也可依山傍水耕田稼穑,是非常适合古人类居住的环境,“据此,我们初步推断此处有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史前遗址,最大的一处约有万余平方米。”
“省文物局经过两次实地勘察后,初步估计此处遗址距今8500年,但准确的年份要等进一步考古勘探后,才能确定。”苏小锐表示。
发现:采集到的石器有人类使用痕迹
即使告诉你那就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你都不一定能在山上找到真正的8000多年前的器物。因为它们看上去,就是一块块模样平凡的石头,或是几块碎陶片。这或许也是史前考古,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们,最神秘的一面。
“这些东西的价值就在于研究人类史前文明。”苏小锐说,史前文物不具备市场流通性,一旦离开了它所存在的地方,和那个体系,它们就失去了价值,更不用说观赏性。因此,临海文物部门呼吁广大民众,能积极参与到保护文物遗址和监督破坏行为的行动中来。
临海文保所考古工作人员郎爱萍告诉记者,目前采集到的器物主要是石器和陶片,其中石器有石锛、石簇、石球等,但其中部分石器存疑,有待考证。“对部分出土石器进行观察,发现有明显的人类使用过的痕迹。此外,陶片有夹细砂红陶、夹粗黑砂红陶、泥质红陶、夹谷物的红陶。可辨认的标本有柱状器足、器皿上鋬手、平底器底等。”
郎爱萍说:“这些采集标本现在作为初步参考依据,更加细节的研究还将期待日后勘探或试掘的成果。临海市即将进行的勘探工作将揭示遗址的文化面貌,并探讨该遗址与周边及同时代文化的关系问题。”
记录:出土文物带来多朝代文化讯息
除了具有典型新石器时代特征的文物外,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历次遗址表面的踏查过程中,一些来自后期汉代、两晋及宋、明以后的文物也开始显山露水。
苏小锐告诉记者,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发现是,就目前掌握的文物来看,小芝遗址中,缺少隋唐时期的文物,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仍处于表面踏查阶段,随着试掘工作的开展,或许有新的发现;另一方面可能记录着此地在隋唐年间曾发生过人类迁徙的历史,但这些目前也只是推测。
期待:发现史前人类稻田
带着省市各级考古研究者的期待,在随后更深入的勘查中,若能发现史前人类稻田,将是令许多研究者更觉兴奋的一件事。
据资料记载,在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过稻米的遗迹。在良渚文化的稻米中,考古人员已经可以区分出籼稻和粳稻的不同。
“如果能够在小芝遗址中,发现明确的史前人类种植水稻的证据,或将为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新的证据。”郎爱萍说,稻作起源的研究课题也是目前整个东亚考古学术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