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财经 > 商业 正文
近年来台州文艺圈兴起了出书的热潮
2014年03月10日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原标题:出书,渐成台州人新时髦

  过去,人们在相互认识时,要交换名片;如今,互加微信开始流行起来。当然,还有一种更为“高大上”的自我介绍方式,那就是递上一本自己出版的书。

  出书,曾是名人大腕的专利,近年来,在台州的文艺圈,也兴起了出书的热潮。不少人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整理、印刷成册并冠上书号,编成一本精美的书。年轻人将书当作加厚版的简历,老年人会将一生的故事写进书里。不过,也有人在这一充满“文艺色彩”的现象里窥得商机,做起了代理出书的行当。

  老教师痴迷古体诗,自费出版诗集

  翻开书的竹绿色封面,一股墨香扑面而来。75岁的项会云说,看着自己几十年挥毫之作被编成诗集,他的心里涌起了一股莫大的幸福感。

  “我读诗写诗,是一种天性挚爱。”在项会云的书柜里,珍藏着厚厚的一叠诗稿,纸张大小不一,有些诗稿因岁月浸泡,字迹有些模糊不清。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首诗《游小龙湫》,写于1957年,那是他就读温岭师专时,春游雁荡后的即兴之作。

  “当时不懂格律,只是仿照着古体诗的模样写。”此后,项会云进入路桥中学担任语文教师,30多年的时间里,写诗成了他抒情消遣的方式,若是有闲工夫,他便拿出纸笔,敷衍一首。

  “学校工作那会儿,忙着应付学生的学业,能写诗的时间很少。”199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眼疾,使得项会云的左眼近乎失明,他不得不放下教鞭,回家休养。“忙了大半辈子,一下子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便愈发想写诗”。已是天命之年的项会云,这才走上了古体诗创作的道路。

  此后20多年,他耕笔不辍,竟积累了500多首诗词。2011年,他萌生了出书的想法。

  “一来,自己年纪也大了,把这辈子写的诗词集结成册,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二来,也希望我的诗词,能得到亲朋旧友、同事同好的接受和认可。”于是,他联系好出版商,并购买了一个香港的书号。加上编辑设计和1000册印刷的费用,项会云一共花了2万多元。

  如今,在项会云家中,还摆放着厚厚的一叠《项会云诗词》,大约有四五百本。

  “这样的书,在书店是卖不动的,有亲戚好友,或者以前的学生过来,我会一人送一本。”项会云坦言,因某些历史原因,古体诗在当下极不受重视,自费出了这一本诗集,也算是给古体诗传承出了一份力。

  谈起出书的经费,项会云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生活节俭,教师退休工资也算丰厚,这次出书根本不需要子女花钱,老伴和子女也很支持。

  女诗人花一年时间编了一本精美文集

  就职于椒江区旅游局的王荷玲,在台州的文艺圈里,算是位响当当的女诗人。

  相比于项会云的“给自己一个交代”,王荷玲的出书意愿,用她自己的话来讲,是想“给诗安一个家”。

  2012年,她联系上了路桥的一家文化公司,说明了自己出书的想法,并将诗稿交给了这家公司的编辑——台州著名的“打工诗人”李明亮。

  李明亮认真看了几遍诗稿,圈出其中一些字句,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并与王荷玲讨论了多次。

  “写诗就如刺绣,每一笔都要生花。”既然打定了出书的主意,王荷玲自然想要让自己的诗歌尽善尽美,在吸收了编辑和不少诗友的建议后,她把自己的诗稿拿回家反复修改。

  除了对诗歌精打细磨外,出书过程中,排版、封面设计、前言后续的撰写,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为了让书看起来更加精美好看,我也会和编辑‘拌嘴’。”王荷玲笑着说。

  设计和排版,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审美标准,因为没有达到心里的预期效果,她曾两次否定了文化公司设计的书面版式。

  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包装,这本收录她22年创作、收录178首诗歌的诗集《岁月无痕》,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印刷的数量也是1000册。因为购买的是大陆书号,加上精美包装,王荷玲出版费花了3万元。

  “这一本诗集,只是描述我某一阶段的心境,某一时期的感悟,接下来。我依旧会把诗歌写下去。”王荷玲表示,这本诗集,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在台州,有人搞起了代理出书的业务

  李明亮自称是爱书之人,“我爱看书,爱写书,爱编书”。

  李明亮早年打过工,写过诗,出过书,给企业搞过宣传,2011年,他辞掉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在路桥开了一家文化公司,专门代理个人自费出书业务。

  “在台州,不少文艺圈人士都有出书的需求,而当前的大环境下,靠出版社公费出版,概率极小。”李明亮告诉记者,发掘台州自费出书市场,就是他最初创业时候的想法。

  截至目前,李明亮已经为台州人出了20本书,书的内容,皆是诗歌、散文、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这其中大多数,都是老年作者的作品。

  “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有时间、有积蓄去搞这些;另一方面,不少老年人也想留下一些精神成果。”李明亮介绍,这些酷爱文学,或者有“笔杆子功夫”的老知识分子,大半辈子“库存”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们渴望将自己的作品整理并出版成书籍。

  此外,也有一些文学中青年钟情于自费出版。“有一些年轻人出书,是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也有的是为了给自己增加资本。”李明亮对记者说,他曾为一位高中生出了一本诗集,这位女生的想法,是通过出书,去申请更好的高校,“她曾想让自己的书进新华书店出售,但是我告诉她,个人自费出版的书,暂时无法进入正规书店出售。”

  记者还了解到,自费出书的价格,因书的质量高低而不同,如一个大陆的书号需要上万,一个丛书号在7000元左右,而香港的书号则较为便宜,大约在千元上下浮动。而版式设计,也因人而异,有些人要求较高,出版公司也会想办法将书制作得更精美一些,这价格自然更贵。

  自费出书,台州人有各种不同看法

  眼下,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也隐现出了自费出书的热潮。有专家评论说,这不仅仅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更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文化现象,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不过有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担忧,在如今出版社企业化的大环境下,一些优秀的纯文学作品无法通过出版社公费出版。即便是一些国内知名的诗人,想要出版自己的诗歌单行本,也只能自己掏腰包,长此以往,恐怕会打击作家的积极性。

  对此,记者采访了台州的专家与市民,请他们谈谈对自费出版的看法。

  “从正面来看,自费出版可以说给出版界创造了新的繁荣,一些草根作家,也能出书了,这是一种对文化的补充。”市文广新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琦表示,“从反面来看,自费出书也不乏乱象,需要人来引导。”

  在周琦看来,老领导、老干部、老教师等是自费出书的主力军,而市文联可以每年买一些书号,专门给老年人作出书用,这样既支持本地文化产业建设,又让他们“老有所乐”。

  市作协类型文学处主任李异觉得,传统出版业将盈利作为指挥棒,扼杀了不少纯文学作家的公费出书梦想,然而,不少经典作品最初都是作家自己掏钱出版的。“像莫泊桑的《羊脂球》,最初自费出版了400本,卖了3年才卖完,后来却成了举世闻名的作品。”

  玉环籍著名诗人苏明泉在接受采访时,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书最重要的是给众人看。但是自费出版的书有一个缺点,就是无法进入正规市场流通,这样的书,就不具应有的传播功能。”苏明泉认为,若是要赠予亲朋好友,可少许印几本,也没有买书号的必要。

  而在“自费出书是否会打击作家积极性”的问题上,苏明泉把持着乐观的态度:“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作品好,中国有数千家民间刊物,不怕没有地方发表。”

  采访中,一位临海的朱先生说,自己的父亲刚好写完一本回忆录,决定拿去自费出版,而朱先生决定帮父亲出这笔钱。“花个几万无所谓,只要父亲开心就好。”朱先生笑着说道。

 

来源: 台州商报  作者: 吴世渊  编辑: 王未未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