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电信诈骗节日“搅局”:十大常见手段
新年伊始,媒体接连报道有群众遭受电信诈骗,损失巨大。
1月3日,湖北武汉一位老人为了高额回报执意要转账150万元,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异常,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是老人并没有彻底意识到自己被骗。
1月6日,辽宁沈阳74岁的谢大爷,在银行工作人员和民警苦口婆心的劝导下,仍坚信自己“没有受骗”,并先后给骗子汇去了42万元。直到汇完钱的第二天,方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于是赶到公安机关报警。
1月11日,女演员汤唯在上海工作期间遭遇电信诈骗,被犯罪嫌疑人骗走人民币21万余元,事后已向警方报案。
……
电信诈骗案呈高发态势
老百姓遭遇电信诈骗是屡见不鲜的话题。近些年,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内张贴上墙的警示提醒,报刊、网络上也有民警宣传的防骗知识;电视、广播中常听到老百姓被骗的惨痛经历和分析;人们到银行办理汇款、转账等业务时,都有工作人员的询问并填写说明等等防范手段与措施。可奇怪的是,为什么还总有善良的人在前赴后继地上当受骗遭受损失?
如今,电信诈骗在全国各地呈高发态势,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数据资料显示,仅在北京和上海两市,2013年前11个月破获的电信诈骗案件较之2012年同期就分别上升了32.24%和44.6%。
据了解,电信诈骗的两个关键环节“诈骗电话”和“银行转账”在目前尚没有“源头”管制措施。而通信业务和金融产品的某些安全隐患,在某种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
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诈骗方法,通常以集团化、专业化方式作案。其运作模式主要是: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在幕后组织操纵整个犯罪实施,雇佣人员为诈骗窝点搭设网络平台、提供电信服务器以及改号服务;雇佣人员负责发送诈骗短信或拨打诈骗电话并接听回拨电话;雇佣人员赴各城市转款、提现,将赃款转至多个不同账户,最后通过地下钱庄转移。
看似复杂的操作,其实所需的“道具”并不多。从近些年破获的案件来看,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只需要建设一个假网站,租一个电信服务器,购买和办理一些电话卡和银行卡即可“开张”。通过精心编写的诈骗“脚本”,骗取受害者信任后,让受害者将自己银行卡内的存款转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然而,如今的电信诈骗又不断出新,由传统的人工诈骗升级为“人与电脑”相结合的“高科技诈骗”。
防范对策须立足针对性
骗子的骗术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深恶痛绝;百姓屡屡上当,损失惨重,少则数月收入付之东流,多则一生积蓄瞬间化为乌有。针对电信诈骗这一社会顽疾,特别是犯罪行为依然猖獗的当下,我们的防范对策是否该与时俱进?多部门多领域的防范打击是否应形成有效合力?
显然,随着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单靠群众个人的力量已无法对付高科技的“骗术”。我们寄希望于相关部门拿对策,出重拳,不单单在背后喊喊“小心”,而是真正冲挡在前,守护百姓的财产安全。比如:电信运营商,能否在来电显示功能上开发出骗子拨打电话致人受骗的真实号码?银行,可否实现发现汇款给骗子后的几分钟内马上冻结骗子的账号?相关法律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量刑过轻的条款?完善法律对犯罪的惩戒,应该提升公安部门跨省甚至跨国办案能力……
其实,国外对预防电信诈骗早有成功措施可以借鉴。据警方介绍,美国为了避免电信诈骗,法律规定转账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转账行为提出异议,还有权立即冻结对方账户,只是需承担因此带来的法律责任。
春节将至,电信诈骗案件进入高发期。期盼各条防线高效运转,各尽其责,社区、街道、村组多组织一些防范宣传,公安、电信和银行等部门多采取一些针对性举措,避免更多群众遭遇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常见手段
◆冒充社保、医保、银行、电信等工作人员。
◆冒充公检法、邮政工作人员。
◆以销售廉价飞机票、火车票及违禁物品为诱饵进行诈骗。
◆盗取QQ号等冒充熟人进行诈骗。
◆利用中大奖进行诈骗。
◆利用汇款信息进行诈骗。
◆QQ聊天冒充好友借款诈骗。
◆诱使扫描二维码图形(实则木马病毒)诈骗。
◆虚构消费退税诈骗。
◆以提供低息贷款为诱饵诈骗。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