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频道11月18日讯(通讯员 潘欣欣) 在台州温岭松门镇,有一群可亲可敬、甘于奉献的老年人,他们当中有全国劳模、退休民警、吊车司机、老人协会会长、治安积极分子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流动人口协管员。
他们的工作很平凡,每日在村居中走街串巷,可对流动人员来说,他们不仅是临时居住证的登记者,更是给其捎来一份安全,一脸微笑,一缕阳光……
基础工作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松门镇总面积89.6平方公里,辖61个行政村。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据统计,截止2013年10月底,全镇在册流动人口有3.6万,流动人口超千人的行政村有8个。
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增加了治安隐患和管理难度。为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难题,松门派出所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从每个村居中物色协管员,按照700:1的标准配置流动人口专管队伍,其中就包括这支平均年龄56岁的老年协管员队伍。
采集外来人口、出租房屋、携带儿童等数据,签订治安责任状,化解调处辖区内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报告治安隐患和违法犯罪线索,做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治安检查、宣传教育……流动人口协管员的工作纷繁复杂,流动人口管理是一场持久的基础“攻坚战”。
每登记一户 便是敲开一扇心门
上午8点,周士清和往常一样,拿上松门派出所统一派发的手提包、戴上协管员工作证就出门了。
手提包约有4公斤重,协管员人手一只,专门用来放《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流动人口登记簿、安全防范宣传资料等必备资料,以及手电筒、笔等物品。包面上印着“爱民家家访,体察户户情”,这也正是这支老年协管员队伍的真实写照。
“今天第一家要去前张巷51号找房东金保中,听说他家来了新租客,我要去登记。”周士清个头不高,常年穿一件派出所发的黑色工作服,黑黑瘦瘦看起来很精干。
远景村流动人口底数超6000人,是所有村居中最多的。同时,也跟其他村居一样存在临时建筑多、无门牌、门牌凌乱等问题,老房子、临时建筑、新楼房夹杂其中,找起来就像在走迷宫,周士清一天走下来腿都肿了。
“有些人怕麻烦,有些人不信任我们,也有些人会冷嘲热讽。”周士清总会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取得理解和支持,“每登记一户,便是敲开一扇心门。”
“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么多年下来,大部分人能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冷眼少了,微笑多了,昨天远景路107号的户主还主动带着邻居来找我登记呢。”周士清一脸欣慰。
“全国劳模”的“余热”情怀
下午5点左右,今年65岁的林春玲来到位于松西村葆春西路的一幢五层居民楼前,这是他这个月第4次来到这里。
“其他租户资料都登记了,就差五楼前间的,一直没碰到人。”他熟门熟路地上了楼。这样的楼,他每天要来回爬几十趟。
敲门无人响应,这次又扑了空。“下次还要来,直到找到人为止。”老林说。
由于流动人口变动频繁,有时候这个月刚登记,下个月就又搬到别处了。为了使调查数据准确,老林经常到新居民较多的地方走访,上门四五次更是常有的事。
在松门,不少群众都亲切地称呼老林为“老劳模”。国家民政部劳动模范、全国第五届人民满意公务员、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获得者……退休后,他选择成为协管员,在街头巷尾发挥“余热”。
老伴希望晚饭后老两口一起出门散个步,但连这都成了奢望,因为老林每次都扒了几口饭后就匆匆出门。“没办法,傍晚是‘黄金时间’,很多人都这个时候下班回家,我们要抓住这一个小时上门去登记。”
痴心不变的“价值”典范
“这份工作让我的价值得到体现。”这是杨华森最常说的一句话。
他是松门镇治保工作发展的亲历者,1999年加入镇第一支护村队,2000年成为镇第一支专业夜巡队的队长。
“我们曾经在3个月内抓了72个贼。”说起曾经的“辉煌”,58岁的杨华森总是一脸自豪。如今,他是松南村的流动人口协管员。
松南村是派出所挂牌的重点管控区域,流动人口达3000余人。从2007年成为流动人口协管员至今,杨华森穿街走巷,登记信息,每天周而复始却从不厌烦。
深夜,别人进入梦乡,杨华森则开始整理一天下来的资料,分门别类核对登记,准备第二天送往派出所输入网上系统。这也是所有流动人口协管员会做的常态工作,对他们来说,伏案工作至凌晨已成习惯。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