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2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新闻 > 社会
班级群“打卡”任务,该不该取消?
2020年11月29日 来源: 台州晚报 王怡

  作业打卡、运动打卡、健康打卡……近年来,“帮孩子打卡完成任务”的话题逐渐成了教育热点。对不少家长来说,每天定时打卡早已成了生活中必做的一件事。17日,台州教育健康码平台发布通知,在确保师生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对学生“健康码”管理做出优化调整,取消家长每天健康打卡。而就在前不久,杭州有家长收到学校老师通知,取消多门学科的钉钉群内打卡。一时间,朋友圈炸开了锅。家长们感慨万千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喜忧参半的想法。

  打卡对孩子的学习究竟是否有好处?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打卡任务?本期,我们一起来谈谈这个话题。

  关于“打卡”,家长们看法不一

  支持声:

  “终于不用再每天定时打卡了!”得知消息时,来自临海的张女士长舒了一口气。疫情以来,她每天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台州教育健康码平台给娃打卡,如此规律的“好习惯”已经坚持了半年有余。

  “除了健康打卡,每天工作下班后,孩子的学校里还有一大堆打卡任务等着我完成。”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妞妞在一所幼儿园上大班。自从去年以来,几乎每个任课老师都开始让家长在微信群里“打卡”:孩子背课文的过程,家长要录成视频发到微信群里;孩子手工作品完成后,要拍照发到微信群里;孩子的体育作业,要家长参与打卡发到群里……

  “最近,幼儿园还搞了一个‘21天养成阅读好习惯’活动,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每天必须在群里定时打卡,同时定期分享阅读书目。打卡没完成的,都会被老师发到家长群里点名批评。”在张女士看来,微信群里定时“打卡”,正逐渐成为家长们带娃之余的一项繁重任务。

  “有时候工作忙了一天,回到家很累真的不想再阅读了。但是断一天,就不能得到‘书香家庭’的表彰,这不就给孩子扯后腿了吗?”张女士说,坚持阅读固然是件好事,但家长们面临的挑战也挺大。为了不错过打卡时间,她甚至为自己和孩子单独设了闹钟,每天晚上定时提醒。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多名幼儿园、中小学生家长,其中约2/3的家庭都有作业打卡的要求。采访中,有的家长表示,自己小时候的作业都是自觉完成,完全不靠父母。还有的家长认为,有时候大人都做不到百分百的自觉,凭什么要求孩子懂得每天主动做作业、主动去运动……

  反对声:

  “花式打卡”激发了家长们的“无奈”和“怨愤”。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打卡可以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改掉拖沓的毛病。

  “没了偷懒余地,他想磨蹭也不能拖到第二天了。”椒江宝妈李女士这样评价打卡制度。在她看来,作业打卡可以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改掉拖沓的毛病,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帮助。

  “我家孩子以前做作业就是一场‘拉锯战’,经常没写几个字就开始磨蹭,经常磨蹭到半夜还做不完。”路桥的秦先生告诉记者,和其他孩子相比,自家儿子小奇的课后作业并不算多,但他就是爱磨蹭,一门功课往往要拖好几个小时才能写完。升入六年级后,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打卡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业。小奇刚开始有些不愿意,老嚷嚷打卡烦人,十多天后逐渐养成了习惯,并开始乐意打卡。从那时起,孩子写作业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我问过他原因,他说打卡能把他的每一点进步记录下来,有成就感,看着群里同学们都打完卡,他自己也有动力。”秦先生说,拖延症是如今不少孩子都存在的不良习惯。尤其是周末和假期,如果不打卡,很多孩子都会拖到最后一周甚至一两天才完成,打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更好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自律品质。

  不过欣慰之余,秦先生也心疼小奇压力大,“毕竟孩子还小,因为每天要完成不同的打卡任务,他基本没有放松的时间。”

  “打卡”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自律性

  “作业打卡”究竟是好是坏,学生、家长们的疑虑又该如何解决?采访中,有不少老师认为,要求作业打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律的习惯,还能增加课外师生互动,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积极性。

  “打卡是学校和老师的一种管理手段,提高孩子学习效率的一种形式。”台州学院附属中学初二(13)班班主任汪梦莹说,打卡的出发点是好的,老师把打卡运用到学生的学习和作业中,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但在现实中,如果家长和学生觉得有焦虑、压力和逆反心理存在,最后转变成三方受累或颇受争议的原因,可能与老师布置的打卡任务过于复杂繁多,让孩子和家长疲于应付、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学习要求过低等因素相关。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心理上觉得打卡是不属于自己的任务,但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汪梦莹说,如今,上层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素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处理好家校关系和教育中突出的矛盾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经安排过上一届学生每天适当地进行阅读打卡,但这纯属个人自愿自觉,老师从来没有硬性的要求。”汪梦莹认为,如果老师强制要求作业频繁打卡,可能会影响家长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过程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合理“打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此外,汪梦莹还认为,过度频繁打卡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弊端。“于老师而言,要定时发布任务、检查任务、反馈任务,一次不能落下、一个也不能放过,劳心又伤神;于学生而言,除了每天在学校里受老师管束,回到家里还要通过打卡的方式,继续被‘监督’。于家长而言,白天忙碌工作,晚上还得当孩子的‘监督员’,各项打卡任务五花八门,不完成还得连着一起被批评,家长心里也苦。”

  “在我看来,老师可以通过适当、适度的打卡要求,掌握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但打卡频率最好不要过勤,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磨合。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几门主课联合打卡,避免太繁琐。”汪梦莹说,例如上初中的孩子,他们就会更侧重于在初一的时候进行打卡设置,因为初一的学生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还不明确,可以通过打卡的形式,做一个小学到初中的衔接,等孩子逐渐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后,打卡频率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减少。而从学科来看,文科则更需要设置打卡,因为文科的很多任务没法进行可视化的检查,比如老师要求每位孩子每天阅读20分钟,不打卡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坚持完成,而在家长的监督下打卡,完成情况会改善许多。

  “不过,完成作业本身也是锻炼学生独立能力的一部分,家长干涉太多也会使孩子失去主动性。”汪梦莹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体现在“互帮互助”上,如果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在打卡过程中多思考、多努力,那么打卡这件事,对孩子自律的行为养成是很有帮助的。

标签: 打卡;孩子;家长;老师;学生;微信;健康;自律;磨蹭;阅读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徐子渊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