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59岁的徐玲飞度过了本周最充实的日子,除了接送孙子往返幼儿园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社区“银龄学堂”里。“以前想学点东西,要坐车去老年大学,名额还紧张。现在学堂办在小区边,走几步就到,很方便。”自明珠社区“银龄学堂”秋季班开办以来,59岁的她一口气报了声乐、武术、葫芦丝等5个班。

近年来,葭沚街道在全市首创“银龄学堂”,打造“朝至夕归”养老新模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愿景。
“家门口”的银龄学堂
徐玲飞的日常,是众多社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许多老人退休后,虽然生活重心转变,但对精彩生活的追求并未减退,街道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平台。”葭沚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珍琳说。

打造“银龄学堂”,首先从盘活空间场地开始。去年起,葭沚街道开展“沉睡资产唤醒”行动,通过微改造、功能共享等方式,将闲置的居家养老用房、社区服务用房等进行统一设计、建设,同步推进扶手安装、防滑地面、无障碍设施等“适老化”改造。
明珠社区“银龄学堂”的前身是一栋闲置的3层、300余平方米的居家养老用房。“我们对这栋楼进行微改造,内设多功能活动区,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楼内还有助餐点、棋类室、茶歇区等,提供午间休憩、公益理发、心理咨询等便民服务。”明珠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叶育奇介绍。
“老年人在社区也可以像孩子们一样,每天八九点‘上学’,四点半‘放学’,既不耽误接孙子孙女,又能丰富晚年生活。”葭沚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倪晓敏说。
多元课程“精准滴灌”
在“银龄学堂”能学到什么?荣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黄燕莉如数家珍:走秀、越剧、葫芦丝……仅荣华社区就开设了20多门课程。“每期招生信息一发布,很多课几乎‘秒光’。像声乐课,过道都坐满了人,非常火爆。”

“银龄学堂”为何如此受欢迎?“我们摸排了老年人的兴趣,根据意愿安排‘课程菜单’,确保日日有课、班班有特色,把服务真正送到心坎上。”黄燕莉说。
课程多元“精准滴灌”,师资力量也要跟上。葭沚街道坐拥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开放大学等高校资源,街道积极对接,吸纳十余名高校教师前来授课。
在此基础上,荣华社区探索引入“社区合伙人”机制,挖掘社区达人、能人志愿者,建立“银龄学堂”师资库。星明社区则发掘出有30多年剪纸经验的居民陶燕燕,自发开设剪纸课,传承非遗技艺,广受好评。

“银龄学堂”大部分课程为公益免费,柔力球、时装走秀、越剧等第三方课程每学期收费仅100元左右,大幅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这正是“银龄学堂”探索的“公益+市场+低偿”模式——社区通过空间换资源、空间换服务等方式,实现可持续运营。
从受益者到奉献者
“银龄学堂”的魅力不仅在于输入,更在于鼓励输出。在葭沚街道,越来越多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主动服务者。
“下一个就到我们了,大家再活动下手腕!”“荣华社区2025我们的节日——重阳文艺汇演”后台,70多岁的蒋女士正给老伙伴们做登台指导。从昔日学员到如今从容指导团队,正是“银龄学堂”促成了她的改变。

在葭沚街道,像蒋女士这样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智能手机班的学员开展“数字反哺”,耐心教更多同龄人使用手机挂号、打车;合唱班和舞蹈班的学员成为社区文艺骨干,在节日庆典和文化下乡中献上精彩演出;懂水电维修的学员主动加入社区便民服务队,为邻里解决生活小难题……大家乐在其中。
截至目前,葭沚街道大部分社区已开设“银龄学堂”,累计推出课程2000余场次,惠及老人超7万人次,组建了古韵优雅旗袍队、行云流水柔力球队、鼓舞飞扬鼓乐队等几十支艺术队伍,相继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单位、浙江省首批“老少共学”实验基地等。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街道推广这一模式,吸纳更多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的养老选择,点亮‘银龄生活’。”陈珍琳表示。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