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东股份的智能化车间。 台传媒记者聂杨波摄
四十年前,路桥人在废铜烂铁中“敲”出生计,开启“点废成金”之路。现在,曾经被视作“破烂”的再生金属,成了取之不尽的宝藏。
10年来,台州金属再生企业拆解利用的巨量再生铜铝,等同于为国家节约了3450万吨铜矿、104万吨铝矿、215万吨铁矿的开采,节省的能源高达400万吨标煤,节约淡水资源1.49亿吨。
这座生生不息的“城市矿山”,还汩汩不绝地为“台州智造”注入源头活水,托举起台州及周边汽摩配、泵与电机、水暖阀门等产业近千亿元的产值。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上世纪70年代末,路桥成了全国最早开始“点废成金”的地方之一。
那时的景象,让很多当地从业者记忆犹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此起彼伏,简陋的炉灶青烟袅袅。村民如同“鸡毛换糖”般,在废旧堆里一分一厘地积累。
上世纪80年代,几个胆大的峰江村民,从苏联“海淘”回一批报废机器。这些大物被摆放在村头路边,引得很多人观看,有人啧啧称奇,有的人嘲笑“收洋破烂的”。
路桥就成了全国第一个敢吃“进口再生金属”这只螃蟹的地方。
凭借这股“敢为人先”的劲头,路桥再生金属行业迅速壮大,起步早、体量惊人。到了鼎盛时期,每年涌入的进口金属原料超过250万吨,几乎占据了全国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海内外,超过4万人投身于金属回收的大潮中。
然而,野蛮生长让这个行业摔了第一个跟头。1994年,国家第一部固废管理办法出台,如同给行业套上了规范的“缰绳”。紧接着,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寒流袭来,铜价应声暴跌至每吨1.3万元。
一夜之间,无数拆解户血本无归。甚至有人动了歪心思,将掺满泥沙的“废料”卖给同行。行业陷入了信任危机。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路桥再生金属行业面临严峻的拷问:如何洗刷掉“固废”的污名,挣脱低端锁链,真正蜕变为绿色、高端的“再生金属”产业?
打破“固废”迎“再生”
困境催生变革,2007年,路桥区果断亮剑,启动“东迁提升”战略,一个占地6633亩的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蓝图就此铺开。
变革的核心是“入园管理”。曾经散布在各村落、烟尘弥漫的拆解作坊,被集中请进标准化的厂房;露天焚烧的滚滚浓烟,也被高效的水幕除尘设备悄然取代。
这场“绿色革命”成效斐然。2014年,基地成功通过当时环保部“圈区管理”验收。此后,荣誉纷至沓来——“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城市矿山”、浙江省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再生金属产业的价值被更多地认可。
在这片热土上,从不缺少敢为人先的故事。齐合天地创始人丁国培,便是这样一位路桥弄潮儿。为了打破人们对再生金属的刻板印象,2005年12月,他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的聚光灯下,向国家领导人自信地展示了自家生产的再生金属产品,并得到那句“坚持科学发展”的鼓舞。彼时,齐合天地已拥有年处理50万吨废电机、回收率高达98.5%的硬实力。
2010年夏天,齐合天地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成为再生金属第一股。
然而,繁荣之下,暗流再次涌动。2018年,国家固废进口政策陡然收紧,行业再次迎来凛冽寒冬。全国500多家拆解企业瞬间锐减至100来家。
而路桥,正因为提前数年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园区内的38家企业中,仅1家因用地手续问题黯然离场,其余37家凭借扎实的内功,在风暴中稳稳站住了脚跟。
这场淬炼,印证了规范化道路的前瞻性,也让路桥再生金属产业根基更加坚实。
全球布局的“双循环”资源密码
危机中觅得生机,路桥商人以其敏锐的嗅觉总能化险为夷——
齐合天地果断挥刀,砍掉冗余拆解线,摇身蜕变为全球再生资源的整合者。同时,大手笔收购德国老牌劲旅顺尔茨,将“中国拆解”延伸到了欧洲腹地。与此同时,巨东的身影活跃在日本,精心分拣的高纯度原料,正源源不断地踏上归国之旅。
如今的路桥,已悄然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球的中国再生金属回收巨网。从欧美大陆到东南亚诸国,数百个回收站点星罗棋布。欧美260余站点、东南亚160余站点,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高达80%的回收量,都掌控在路桥人手中——这正是藤蔓遍及全球、养分汇向根茎的“地瓜经济”模式。
2021年,国家《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出台,废金属回收利用、再生有色金属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作为浙江省首批低碳试点县的路桥,推动金属再生产业规范腾飞,既是响应国家号令的担当,更是自身破茧成蝶的关键一跃。
2023年,路桥审时度势,台州国际再生金属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巨大的电子屏上,全球再生金属价格指数实时跃动,短短时间便吸引了820家企业扎根,2024年交易额更是强势突破400亿元大关。
“每吨再生铜,可比矿产铜减少3吨碳排放。”环保专家指着数据介绍,“顶尖企业再生铜、铝、铅的单位能耗,低至不足300、100、100千克标煤/吨,仅为矿山开采能耗的零头!”
“没有再生金属,我们的新能源车根本拿不到欧盟的碳足迹‘通行证’。”台州本地一位知名车企采购总监坦言。台州本土新能源汽车、光电、数控机床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崛起,更离不开这股“绿色血液”的注入。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