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废的旧电机、旧设备、旧铝合金、旧钢材,在台州金属资源再生基地“溜达一圈”,就能完成“七十二变”,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轮毂、“上天入海”的精密部件。
这是台州作为“中国再生金属之都”的现代“点废成金术”。
40年来,这里一步步蹚出了一条从“破烂经济”到“绿色智造”的蝶变之路。
目前,基地内已形成再生铜40.7万吨、再生铝61万吨的生产能力,台州国际再生金属交易中心已入驻820家交易主体,形成40万吨铜、25万吨铝、150万吨钢的交易规模。
在“循环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台州企业更将目光投向全球,在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再生资源网络。
点废成“智”,废渣“吃干榨尽”
走进浙江巨东股份的金属再生产业园,在巨鑫智能工厂的球阀生产线上方,MES系统屏幕实时跳动着“1800只/小时”的数字——这一效率是传统人工分拣的12倍,而一名工人可同时管理8台智能设备。
2017年固废进口禁令的实施,迫使巨东股份必须开辟新路。公司果断转型,实施双线突围战略:向东出海,在日本、马来西亚等地设立拆解工厂,将“城市矿山”运回国内;同时,在国内构建覆盖紫铜、黄铜、铝、特钢、塑料的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废料—高纯度材料—高附加值产品”的闭环。
公司通过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成功突破材料分离和低碳技术等关键瓶颈。“我们将再生铜提炼成纯度达99.99%的无氧铜杆,‘铝水直供’模式省去了重熔环节,减少二次熔炼能耗及碳排放超30%,熔炼成本同比下降约15%。”
而旗下“华龙巨水”“巨鑫智能工厂”“巨东精密”“鑫镒锋”等子公司协同发力,将再生金属深加工成阀门、汽摩配件、精密铸件等高附加值产品,重新出口海外,实现“点废成金”。
即使是再生金属循环利用后的废渣,都能再次“吃干榨尽”。园区内3万吨铝灰渣处理线上线后,实现98%铝回收率,废水零排放、废气三重净化。
2024年,巨东股份成为全国首批碳足迹认证企业,再生铝合金锭碳排放仅为原生铝的7%—9%。
“去年,我们一年能高效处理紫铜、黄铜、铝、特钢、塑料等五大资源超40万吨,累计营收136亿元,今年预计能实现150亿元的营收目标,新增2家规上企业。”浙江巨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应函扬说。
破废立“新”,资源循环流动
在台州市翔远新能源科技公司的广场上,一排排低速新能源车蓄势待发,即将出口海外市场。
“你看这铝材,兜兜转转又回来了。”公司总经理罗永鹏感慨道。2019年,翔远金属还仅是一家再生金属贸易商,在固废法规和“亩均论英雄”的双重压力下,单一贸易模式日益艰难维持。
“转型是迫于无奈,而非主动选择。”罗永鹏直言,“我们没有其他产业根基,只能深挖产业链潜力。”翔远回收的再生金属,长期供应给园区深加工企业;而新能源车制造,恰恰依赖大量精密金属零件。
“何不自己整合链条?”2019年,台州市翔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此创立,专注低速新能源车生产。
这招“旧瓶装新酒”的转型,开局并不顺畅。罗永鹏率团队泡在车间,耗费一年狠抓技改,“有人觉得低速车不必较真,但我们坚持将续航、电机控制、焊接工艺提升至汽车级标准。”
自家回收的铝、铜、铁售予园区企业,加工成电机壳和车架后回购,形成产业链的完美循环。罗永鹏评估后指出,这种模式使原料成本下降15%,交货周期缩短近半。
如今,昔日的“无奈之举”已变为“适时机遇”:70%新能源车外销海外,年增长率超50%,成为路桥区增长最快企业。
“今年前两季度产值刚过5000万元,明年目标大约是2亿元。”罗永鹏指着规划图,“新投入的3000万车间正按汽车标准加速建设。新能源车业务现占公司营收35%,明年比例必然上升。”
同样在产业链深耕的浙江铭岛铝业,年产10万吨绿色高端铝合金技改项目已启动试运行,聚焦新能源铝配件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通过延伸链条、放大集群效应,铭岛铝业产品线扩展至航天航空、汽车制造等领域的铝装饰材料。同时,企业积极引入国弘绿能、易易互联换电站等上下游伙伴,共同打造更强产业生态。
集群蝶变,立标准建平台
路桥的再生金属产业,曾获得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在政府的精准施策与前瞻布局中,正完成从传统加工基地到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蝶变。
早在2021年,面对厂房空置、产能闲置等困境,政府率先组建凤凰行动工作专班,以低效用地整治为突破口,累计盘活土地2500亩,推动18家低效企业转型,为产业升级腾挪出关键空间。
这种“政府主导清障”的模式,让巨鑫智能、志清智控等优质项目得以快速落地,33个产业链项目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在破解行业痛点上,政府的顶层设计尤为关键。针对再生金属交易“现场为主、信息不对称”的行业瓶颈,路桥区政府牵头组建台州国际再生金属交易中心,创新“一平台五体系”架构。
“从线上交易系统开发到海关特殊监管区申报,每一步都有政府部门的全程护航。”路桥经开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沈家余介绍,政府不仅联合阿里搭建全国首个大型线上交易平台,更推动保税仓、智慧商检等配套落地——全国首个再生金属原料目的地查验试点的运行,让企业通关时间从2周压缩至3天,单箱成本降低约300元,预计年引10万吨原料回流。
此外,政府主导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更成为破题关键:对接权威检测机构制定行业标准,联合上海钢联发布价格指数,让“路桥价格”开始影响全国市场。
“未来的竞争力,在于构建的生态优势。”路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蔡学敏表示,目前路桥正全力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创建,谋划综合保税区申报,通过“共享加工中心”“金融服务体系”等创新举措,推动产业向精加工、高附加值领域跃升。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