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开采石料留下的荒芜宕底,如今已是满目翠绿、生机盎然。7月23日,头门港公司工程技术部人员再次来到头门岛大川山现场,跟踪记录宕底绿植长势并取样,结果显示植被生长良好。这意味着该公司“海泥绿植研究”课题取得突破性成功——约8万立方米工程废料海泥“变废为宝”,用于6万平方米宕底空地的生态修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台州港头门港区二期工程建设时期,软基处理产生了约8万立方米海泥。这些海泥盐碱度高、含沙量大、易板结,难以直接利用。若简单弃置,不仅运输成本高昂、需占用堆放场地,更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与此同时,工程建设前期在大川山开采石料形成的约6万平方米裸露宕底,不仅影响景观,还存在水土流失和边坡失稳的风险。
头门港公司工程技术部迅速成立专项课题组,目标直指“一个课题解决两个难题”:将废料海泥转化为可用的覆土材料,确保绿植成活率,同步解决海泥处理和生态修复问题。
鉴于头门岛自然资源匮乏、运输养护成本高,课题组放弃了常规的乔木和灌木移栽方案,转而选择养护成本低、抗逆性强的草籽播种策略。基于对海泥理化性质的深入研究,课题组精心筛选出黑麦草、狗牙根、高羊茅等适宜品种,并在台州港头门港区二期工程陆域开辟试验田进行试种。然而试验很快揭示了挑战,海泥的板结、高盐碱和贫瘠特性,严重抑制了草籽萌发与生长。
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成为关键。为此,课题组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将海泥提前用于二期工程堆载,利用天然雨水冲刷,有效降低表层盐碱度;在堆载过程中对泥土进行初步破碎,提升通气性,利于植被根系呼吸;宕底覆土时采取从山脚向外侧逐渐放坡堆放的方式,将堆放厚度由1.5米逐渐降至0.5米,显著增强土体排水性能;在撒播草籽时创新采用“覆网+碎草料+有机肥+氮肥”的保护施肥一体化方案,有效避免阳光暴晒、减少鸟类啄食,同时提升土壤肥力。
历经长达3年的试验与实践,课题组的心血绽放出绿色奇迹——大川山宕底成功覆绿。这一创新实践将海泥资源化利用与宕底生态修复融合,有效处置了约8万立方米海泥,避免了高昂运输成本和环境压力。同时,课题组通过对海泥的二次利用,减少了大川山覆绿所需外购黄土约3万立方米。据统计,该课题研究共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约332万元。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