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目中乡村的样子,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如果再问一句用什么来承载乡愁,很多人又会这样说:“家门口有一棵大树。”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近日,国务院新公布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
那么,目前台州有多少古树名木?“老寿星”都分散在哪里?具体情况怎样?今天,让我们追随台州古树名木的踪迹,倾听枝叶述说的动人故事。
树高22米,最“年长”古树1600多岁
“香榧涩不涩?”“不涩,都是从合抱大的树上摘下的。你看,个个都像土鸡蛋那么大。”
天台县香榧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晋朝。在天台县街头镇九遮村东江自然村,长有一株树龄高达1600多年的香榧树,树高22米、胸围486厘米,平均冠幅12.5米。主干直立向天,枝叶苍翠欲滴,年年挂果产出600余斤。
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台州市年龄最大的树木,因此被称为“晋朝遗老”。每年春秋季节,喜鹊等鸟类与附近“蝴蝶泉”上的几百种蝴蝶相映成趣。在当地相关部门和村民的精心保护下,古树不仅枝繁叶茂,生长情况良好,每年10月份还会结出优质的果实,反哺村民。
“小时候每到放学,我都会和几个伙伴爬树玩。”每天来村里的古树下遛遛弯,是村民何秉方几十年来的习惯。自有记忆起,他就常听村里老人提起这棵树龄有1600多年的香榧树。
“据《何氏宗谱》记载,北宋时期我们的祖先何郭任刺史时,选中了这棵当时已有500多年树龄的香榧树,在古树周边的地区迁徙定居下来。”和村里的祖祖辈辈一样,何秉方将这棵古树当作村里血脉绵延的见证。“爷爷在世的时候,总提起这棵树,后来我自己成了家,有了儿子,他也爱爬树,爱在树下玩。”
随着时间流转,那些与古树相伴的记忆,在许多类似何秉方这样的普通家庭里交替重复。“这棵古树见证了村子的发展,我们把它当宝树、母亲树。”抚着老树斑驳的树皮,何秉方说。
活着的“文物”,台州现存古树14387株
作为活着的“文物”,古树名木见证了历史沧桑和城市变迁。
在仙居县大战乡仙泉村下英自然村,也有一棵千年苏铁屹立不倒。村民应冬萍一家已在这棵千年铁树旁生活了五代,见证了它从生机勃勃到衰老颓败,再到重新焕发生机的整个历程。
“记得我小时候,这棵树就长得比我家的两层楼房还要高了。”应冬萍说。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棵生长在偏僻乡村的铁树逐渐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不少人曾表达过收购意向,均被村民一一回绝。然而,近年来台风的影响使得铁树开始出现倾斜,一直牵动着应冬萍与其他村民的心。
“这棵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不能让它在这一代消失,特地请来了专家,平时我们也会照看这棵树。”希望千年苏铁长青,不只是下英村民的心愿,更是无数古树守护者的目标。
3月30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在台州,登记挂牌的古树名木共有14387株,大部分集中在天台县、仙居县、临海市三地。其中,树龄500年及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及名木(实行一级保护)557株,树龄300年—499年的国家二级古树1387株,树龄100年—299年的国家三级古树12443株。
“一树一策”,让古树焕发勃勃生机
然而,作为城市的“活化石”,古树也正面临生存“囧境”,比如水泥地面硬化影响生长、病虫害危害古树健康等“养老”问题。
为了让古树名木更“长寿”,让历史文脉枝繁叶茂,自2017年起,台州市根据《浙江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通过野外调查、内业整理、校对核查,建立了古树名木档案,在全省率先完成古树名木普查,主要树种有樟树、云锦杜鹃、马尾松、枫香等。
“只有摸清楚古树名木的底,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说,台州市对于每棵古树做到“五个一”,即一树一表、一树一档、一树一码(二维码)、一树一策、一树一人(责任人),以确保这些绿色瑰宝能够长青不衰。
随便找一棵古树,就可以看到树的底部挂着一个金属标识牌,上面详细记录着古树的名称、别名、树龄、科属及责任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该树的详细信息。
为发挥古树社会效益,弘扬生态文化,台州市还结合“口袋公园”理念,因地制宜着力打造古树文化公园。走进温岭市坞根镇花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千年古樟树,苍劲有力地伫立在潘氏祠堂前,树干需要六七个成年人才能抱住。香樟树雌雄同株,见证着爱情。围绕这一点,花溪村坑潘景区打造出台州第一家喜事庄园——“喜事坑潘”休闲乡旅目的地。
“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强宣传培训、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加强资金保障,让古树名木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该负责人表示,同时还要推动文化传承与合理利用,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以及传统节庆、民俗,深入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保护古树名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等项目,进而增加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