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6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这位台州人,把葫芦玩成了艺术
2025年03月21日 来源: 浙江在线 共享联盟·台州 彭洁 刘小倩 杨辉

在台州天台的青翠山野间,一项精妙的技艺正在焕发新生。

以葫芦为载体,在幼果期套以模具,让其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塑形,待成熟后再去皮、上漆,原本平凡的植物便长成了别样的艺术形态。这一技艺被称为范制葫芦——谢旅志更喜欢称其为“艺术葫芦”。

作为天台山艺术葫芦的创始人,现在,他准备将这项曾获得许多荣誉的技艺,推向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快乐时,还能劳有所得,“收获一件自己亲手种植出来的、可以永久存放的艺术品”。

谢旅志1(7976530)-20250320194328.jpg

谢旅志

艺术葫芦

早在2007年,谢旅志便开始试种艺术葫芦。

艺术葫芦的奥妙在于,当葫芦尚在幼果期,便套上特制的模具,像是披上一件精心设计的外衣。随着阳光雨露的滋养,葫芦逐渐生长,茎蔓舒展,而被模具包裹的果实会在光阴流逝间填满模具的轮廓,慢慢塑形,最终成为一件带有立体雕塑感的天然艺术品。待葫芦成熟,再耐心去皮、打磨、上漆,便成就出一件形态生动别致、表面光滑温润的艺术葫芦。

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让谢旅志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

“一开始,我尝试用各种样式的塑料模套到葫芦上去,一个星期后去看,地里的葫芦还真长成了那样的轮廓,我还挺高兴。再过一星期后去看,一个个全烂了。套在葫芦上的模具要满足透光、透气、透水等条件,没那么简单。后来,我又尝试过钢模、蜡模、松脂模等等,葫芦还是相继烂掉了。我没放弃,不断更换材料,终于找到了适合的模具材料。在反复的调试下,分模、合模的难题也解决了。”

第二年,谢旅志收获了第一个“济公”葫芦。此后,他又琢磨出观音、弥勒佛、茶壶、花碗、鲤鱼等十多个形象的模具模型,并投入种植试验。他甚至还种出了一个葫芦模样的“自己”。

艺术葫芦2(7976540)-20250320194340.jpg

由于气候、光照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自然长出来的艺术葫芦没有一个重样的。在谢旅志的潜心研究下,艺术葫芦的种植成功率也在逐年上升。

“2009年的时候,我带着我的艺术葫芦第一次亮相浙江省农博会,就吸引了很多人来围观,大家都啧啧称奇。”后来的几年里,这些精致文雅的艺术葫芦,先后收获了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金奖、第七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优秀奖等荣誉。

艺术葫芦1(7976544)-20250320194344.jpg

丰“艺”足“实”

在谢旅志看来,天台山艺术葫芦不仅融入了创造力与审美智慧,也凝聚了自然的奇妙造化。

“艺术葫芦春夏两季,露地、大棚都可以栽培,春季更好。”他说,“葫芦开始膨大到与模具大小相匹配的时候,就可以套上模具,拧紧螺丝,挂在支架上。一个半月左右,就可以采下,拆除模具去皮阴干。整个过程,也需要给葫芦浇水施肥、驱虫除草,细心呵护。”

资料照片(7976548)-20250320194333.jpg

资料图片

谢旅志觉得,这样的过程,不仅能让孩子们体验到耕耘的乐趣,还能收获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是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的绝佳载体。

“从种植、套模,到开模、晾晒,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耐心和技艺。孩子们能够亲身参与,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亲手播种,细心呵护,看着葫芦藤抽枝展叶,花开结果。在这场与自然的对话中,体悟劳动的价值,培养耐心与专注力。”

更妙的是,这个过程并不局限于宽广的土地。在家里的阳台上,一个直径40厘米的花盆,便能实现这场奇妙的田园梦。“济公”憨态、“茶壶”玲珑,都能在自家藤蔓间悄然生长,让孩子随时随地感受耕种与自然的诗意。  

谢旅志的艺术葫芦还支持个性化定制,“妈妈生日快乐”“幸福平安”……每一个字都随着葫芦的成长,镌刻进岁月。而他最近推出的“八不正”艺术葫芦,更是备受学生喜爱。这种葫芦形制独特,上肚呈四方形,下肚以菱形为主,腰身束紧,外表见棱见角,辅以吉祥纹饰,别具匠心。

一个葫芦,一段时光,亦是一份收获。


标签: 艺术葫芦;技艺;台州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