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6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打通规范执法的“末梢神经”
2025年03月18日 来源: 台州日报 黄家缘

街头巷尾的执法现场,既是法治理念的“三棱镜”,也是民情社意的“观察窗”。当前,行政执法领域仍存在“裁量权弹性过大”“科技赋能脚步缓”“群众参与度不足”等病灶,应以规范执法为纲、以人民满意为尺,持之以恒破解执法“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扎紧制度篱笆,破解“任性裁量”。“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律的权威,在于其能划清权力的边界。然而,“同案不同罚”“同事不同办”的乱象在当下仍时有发生。比如,某市同一条街道曾有两家商户占道经营,一家被顶格罚款3000元,另一家仅被警告,理由竟是“生意红火更该重罚”。再如,河北某县交警给货车执法划出“内外两本账”,对外地车牌超载车辆罚款5000元,本地车辆仅罚款1000元,引发公众热议。此类“同案不同罚”现象,暴露出裁量标准模糊、监督机制缺位的问题。要治疗这“弹簧秤”病,破题之道在于“一把尺子量到底”。应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把违法行为按情节轻重、危害程度、整改态度等拆解成“轻微、一般、严重”三级九档,就像药房抓药般精确计量。

科技赋能监督,打破“信息孤岛”。在执法工作中,监控盲区难除、违法行为“打游击”等难点导致执法人员沦为“救火队员”。有的企业为逃避监管,在寻找执法“漏洞”的方式上“各显神通”。破局需靠科技当“包青天”,布设“智能天网”,在重点区域加装水质、噪音、气体传感器,依靠算法自动识别偷排等行为,实时推送预警。在试点“非现场执法”后,群众感慨“过去靠人盯,现在靠数管”。当“数据跑腿”替代“人力巡查”,当“智能预警”消解“被动救火”,科技成了照亮监督盲区的明灯和捅破暗箱的利剑。

群众共治共评,消除“信任温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眼睛是监督执法最锐利的“尺”,执法的公信力,既源于程序正义,也取决于群众认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部门信息壁垒导致多头重复检查,企业疲于应付“车轮战”。执法一旦脱离群众,便成了无源之水,解题关键是“双向奔赴”。比如椒江给每项行政执法检查贴上“法治条形码”——执法人员上门先“亮证扫码”,同时企业可通过扫码,了解行政执法进程,并进行后期反馈,有力保障了行政对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2024年度椒江区行政检查亮码率达到99.90%。当执法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当群众从“旁观者”升级为“参与者”,法治政府与人民城市的良性互动便水到渠成。

从“教科书式执法”到“指尖上的监督”,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行政执法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解。唯有以制度为盾、以科技为剑、以民心为镜,方能答好规范执法这道时代考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执法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标签: 群众;规范;科技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