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持续深化农业“百千”工程,加大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近日公布的浙江省2024年数字农业工厂名单中,台州占了11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工厂,揭开它们发展背后的“数字密码”。
数字养殖
突破季节限制
位于路桥区金清镇的台州市丰产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青蟹和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企业。走进该企业的青蟹净化养殖车间,只见一个个形似小房间的蓝色盒子,被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足足叠了6层。这些蓝色盒子,是智慧单体养殖盒,共3万个,能同时养殖6万斤左右的青蟹,而占地仅仅3亩。
透过养殖盒,记者看到,青蟹们喝着清澈的海水,猫着冬,十分惬意。公司负责人管庆福说:“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打破传统青蟹养殖的季节限制。像现在冬天,外面传统的养殖场已经没货了,青蟹已经钻洞冬眠了,我们这里365天都可以供货。”
从室外养殖到室内养殖,再到打破传统养殖的季节限制,管庆福说,这一切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我们使用了一套水处理系统和恒温系统。现在外面的水温在5度左右,我们将海水净化处理后,温度控制在16度左右,这是最适宜青蟹生长的一个温度。”
在丰产水产的数字监测平台,记者看到,水处理系统和恒温系统不仅为青蟹的生长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还能实时监测各项指标数据。“系统一个是起到恒温作用,一个是起到水质监测作用。它里面涉及到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各项指标。如果指标超标,系统就会报警,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数据中心进行实时地控制、调节。”管庆福说。
感受到数字化管理带来的便利后,丰产水产养殖又着手打造AI机器人应用场景,对青蟹生长实现24小时自动巡视。目前,系统调试已经完成。“观察一只青蟹的生长状况,人起码要9秒钟。我们用机器人的话,一次6秒钟可以同时看6只青蟹,相当于看一只青蟹只需1秒钟,而且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巡查。”管庆福说。
数字赋能,让丰产水产的养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也让企业的产值和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企业数字化后,我们的人工成本降了,产量却大大提高了。我们现在对虾一年产量350万斤,加上青蟹,一年的产值有1亿多元。”管庆福说。
数字育苗
提高管理效率
丰产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成功,是我市农业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浙江硕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柑橘无毒苗数字农业工厂,记者看见,玻璃大棚内,一棵棵无病毒的苗木栽种在单独的小盆子里,盆里的“土壤”是无毒无营养的椰糠。每个盆子里都插着一根白色的管子,苗木所需的水分和营养都由这些管子自动输送。而实现这一切,离不开苗圃里的一个个传感器。
“传感器会实时监测土壤里的各种数据,然后传送到手机,手机就会提醒我们。我们只需要在手机上设置一下就可以了。”浙江硕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牟王斌说。
近年来,硕友农业联手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打造了数字化育苗平台。只要点点手机,就能控制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而且,还能轻松控制大棚内苗木的生长环境。
“前端的传感器,将环境数据上传到手机客户端。我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可以了解田间的状况,可以远程控制苗木的生长环境。”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无病毒果苗良繁基地技术人员刘烽说。
除了与手机端相连,传感器还将这些数据实时上传到平台,通过后台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地掌握苗木的生长情况。“以前人工育苗,我们有时无法看到每一棵苗木的生长情况。现在数字育苗,通过大数据平台,就能很直观地进行分析,发现哪里有问题都能及时解决。”牟王斌说。
数字化育苗,不仅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也大大降低了苗木被病毒感染的风险,真正让苗木实现无病毒。
“以前育苗的话,10万株苗可能需要十几个人。现在数字化育苗,这里10.4万株苗木,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他更多的是帮我们做一些园艺修剪之类的手工活。”刘烽说。
“我们无病毒苗木,不能像传统的育苗那样靠人工。人越多,携带的病毒就会越多,苗木被感染的风险就越高。所以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大大减少了人工的使用,这也是对我们苗木的一种保护。”牟王斌说。
牟王斌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会加大投入,在苗木嫁接、苗木运输、苗木装杯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升育苗基地的运营效率,让基地真正实现无人化管理。
数字管理
杨梅提质增收
数字化农业工厂的建设,为农业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特别是对于山区的农业企业,作用尤为显著。
连续的晴燥天气,让这个冬天显得有点干燥。在仙居县福音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剑君正在给山上的50亩大棚杨梅“浇水”解渴。她点了点数字控制平台的按键,大棚里的滴灌系统就自动打开,增加空气和土壤的湿度。
“这个滴灌系统是水肥一体的,现在冬天,如果天气太干燥,我们就二十多天喷一次水。像十月份要施肥的时候,我们也通过这个系统施肥,肥料的利用率能提高60%左右。”林剑君说。
福音果业的数字控制平台,除了水肥一体化管理的滴灌系统外,还有自动卷膜系统,它可以自动调节不同区块大棚里的温度,给梅树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通过卷膜控制,调节大棚温度,这样能让杨梅的光合作用效果达到最好,提升我们杨梅的甜度。同时,也能使我们的杨梅上市日期提前。”林剑君说。
林剑君告诉记者,她种植杨梅已有25年左右。2020年,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她开始试验大棚杨梅种植,并进行数字化管理,几年下来,不仅自己管理轻松了,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现在招工越来越难,人工费越来越贵,成本很高。我通过数字化改造,人工费降低了70%左右。”
人工成本降了,杨梅的品质和价格,却在实现大棚种植和数字化管理后得到了提高,合作社的年产值也因此节节攀升。
“大棚杨梅的品质比露天杨梅好,糖度高了好几度。我们大棚杨梅的大果子能够卖到150元一斤,一般的果子也能卖七八十元一斤。我做了大棚,进行数字化管理以后,近五十亩杨梅一年的产值有两百万元左右,以前没做大棚的时候,只有十几万。”林剑君说。
记者从台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建设,支持农业规模种养,基地应用智能技术装备,迭代升级产业大脑,提高农业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49家,其中数字农场23家、数字牧场13家、数字渔场13家。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