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天台山何以成为和合圣地
2025年11月19日 来源: 浙江在线 共享联盟·台州 通讯员 陈秋月


倘若要在中国版图上寻找一处最能承载“和合”精神的地方,我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落在浙东天台山。这不是偶然的文化附会,而是自然禀赋与人文智慧千年共振、本土根脉与世界文明长久对话的必然结果。

天台山,之所以能成为和合文化最鲜活的注脚,靠的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生成密码”。

天地孕和:神山圣境里的和合基因

北纬30度线,孕育了古埃及、古巴比伦等众多古文明。天台山恰位于这条文明黄金带的边缘。晋人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早已道破天机:“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在他笔下,天台山是与海上仙山并列的“人间仙境”。

但天台山的神奇在于,它不只是文人想象中“只可远观”的虚无。剡溪、始丰溪如血脉般连接浙东运河,关岭道、浙东驿道如筋骨般贯通文化重镇。这种“不拒来人”的通达性,让它向所有追寻者敞开怀抱。

更难得的是,佛道两教同时将这里视作“心灵栖息地”。佛教的智者大师将天台山比作“东土灵鹫山”,道教的《云笈七签》则记载全国118处洞天福地中,天台山独占12处。这种“两教共尊”的包容,在中华名山里实属罕见。

最耐人寻味的是山名本身。中国叫“天台山”的山有120多座,唯独浙江这座“天台山”中的“台”字读“tāi”,而不是繁体“臺”(读“tái”)的简化字。这独此一家的发音里,藏着古老的星宿秘密:“台”源自甲骨文,后引申为“三台星宿”。唐朝《十道志》里写,此山“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暗合“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深意,恰是“和合”最原始的注脚。

三教融和:人文实践里的和合共生

如果说自然禀赋为和合文化提供了土壤,那么儒释道三教在此山的共生,则是种子破土而出的生命力。

漫步山间,你会惊叹于这种和谐:佛教祖庭国清寺与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直线距离仅五公里,晨钟暮鼓相闻而不相扰。赤城山上,佛教的济公院与道教的玉京洞相望。更奇妙的是,国清寺内竟供奉着道教“桐柏真人”王乔为护法神。这种跨越宗教界限的包容,说是“和合活样本”也不为过。

华顶峰更是三教共享的精神圣地。在这里,佛教智者大师的拜经处、道教葛玄的炼丹地、儒家王羲之的学书处、李白的读书堂,奇妙地共存于一座山间。不同信仰的痕迹在此交融,没有对抗,只有彼此接纳。

这种空间上的“相邻而居”,背后是思想上的“深度共鸣”。智者大师创天台宗时,悄然融入道教宇宙观与儒家伦理;道教张伯端在《悟真篇》里直白写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朱熹两度主政桐柏崇道观,常找僧人聊“实相”与“天理”的共通处。他们从不求“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里找共识——这正是“和合”的核心智慧。

敕封证和:和合二圣的符号锚定

任何深厚的文化,都需要生动的符号来承载。天台山的幸运在于,它拥有了“寒山、拾得”这对“活的和合化身”。

想象一下,唐代的天台山深处:两位蓬头垢面的僧人,坐在石头上唱着“放下痴狂,自在逍遥”的诗句。他们不拘形迹,却心意相通。这种差异中的和谐,正是和合精神的精髓所在。

时光流转,他们的形象也悄悄演变:从唐代的“苦行僧”,成了明清时“袒胸露腹、笑哈哈的童子”。这一转变藏着深意,把佛教的慈悲内核,揉进了民间的喜庆吉祥里,让“和合”既保有精神高度,又融入人间烟火。

真正让这对符号“站稳脚跟”的,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的敕封。雍正帝正式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这道圣旨像画龙点睛,让原本在江南流传的民间形象,成了全国公认的“和合象征”。

如今,这对圣者的影子早融进了日常:河北任泽的“和合年”里有他们,江西南丰的“跳和合”里有他们,天台本地的婚礼上,也会供上他们的画像祈愿和睦。就连一碗五味粥的香、一条饺饼筒的丰美,都是“和合”在饮食里的温柔表达。

四海传和:世界舞台上的和合回响

真正的文化圣地,从不会困于一方水土。天台山的和合故事,不仅在中华大地流传,更跨越山海走向了世界。

天台宗东传日韩,给东亚种下了“和”的根基。公元604年,日本圣德太子把天台宗“一心三观”的智慧,和儒家“以和为贵”糅在一起,写进《十七条宪法》——“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从此成了日本社会的伦理底色;公元805年,高僧最澄千里迢迢来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创了日本天台宗,尊天台山为祖庭。在韩国,高丽高僧义天靠天台宗“圆融”思想,整合了分裂的佛教格局。

寒山文化西传欧美,引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20世纪中叶,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出版,诗里“自然与心灵共生”的内核,精准戳中了“垮掉的一代”对物质社会的倦怠。杰克・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里以寒山为原型,鲍勃・迪伦创作《我是寒山》,寒山从中国诗僧变成了西方的“东方偶像”,而天台山,也成了欧美认知里“和合思想的发源地”。

济公精神南传南洋,在东南亚撒下了“善”的种子。“无我利他、急公救难”的济公精神,跟着华人迁徙到东南亚后,和当地多元宗教环境完美契合。新加坡、马来西亚有大量济公“善社”,倡导“五教合一”,开展慈善活动。而天台山作为济公的出生地,也成了东南亚华人的“文化乡愁地”。

“和合文化论坛”的举办,更让天台山的和合故事有了“世界共识”。论坛永久会址定在天台山,标志着和合文化从“自发传播”走向“自觉建构”。多国学者参与,与国际友城、名山签约合作,海外“和合文化驿站”的建立,让这座东方名山在世界舞台上稳稳立住了“中华和合圣地”的坐标。

站在华顶山巅回望,天台山的和合之路从来不是偶然。天地赋予它“多元共生”的自然基底,三教实践滋养它“和而不同”的人文生态,和合二圣为它锚定“具象可感”的文化符号,世界传播则让它拥有“跨越山海”的文明价值。

这座山的“生成逻辑”,其实是对“和合”最好的诠释:从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里找共生;从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拥抱世界;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的实践。

守护天台山这座和合圣地,本质上是在守护一种“多元共生”的文明基因,守护“和而不同”的人类智慧。在这个充满纷争的世界,天台山千年流淌的和合之道,如同一股清泉,提醒着我们:和谐,始终是人类文明最深的向往,也是中华文化献给世界的一份温柔答案。

标签: 多元共生;天台山;和合文化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周煜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