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下汤遗址,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文化内涵最深厚、年代跨度最大的“上山文化”遗址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仙居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国华,以镜头捕捉光影,用胶片与数码镌刻岁月,将波澜壮阔的下汤故事娓娓道来。
11月11日,“人·文从下汤到仙居”张国华摄影艺术展在台州书画院开展,共展出作品80组(含单幅500多幅),为台州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之一。

展览作品生动诠释了张国华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深厚的文化情怀,将镜头精准聚焦万年下汤的文明根脉。他的作品既保留了考古现场的严谨质感,又融入艺术创作赋予历史的诗意升华,实现了考古发现与摄影艺术的灵动融合。展览通过“下汤时间”“天书”“洞天”“‘去’山水”四个篇章,生动勾勒出一条从史前文明延续至现代生活的文化脉络。

其中不乏精品力作。如系列作品《下汤时间》,摄于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诉说着跨越万年的故事,“我用的是堆栈摄影技术,即在固定机位下,系统记录下汤遗址在一年四季、一天早晚以及不同天气(晴、阴、雨)中的连续景别变化……所有时间的碎片叠加、交融,如同文明的地质年轮,层层堆砌。”张国华说,这里不仅是一片空间的遗址,更是一段时间的剖面。
作品《天书》,通过岩画拓片与摄影作品的重构,完成了对“原始密码”的视觉转译。作品呈现了山体上刻凿的象形文字与符号,充满神秘气息;凹陷的字体,更让观众联想到“拓”的意涵。作品《洞天》源于横溪大佛洞,拍摄它时,张国华采用从洞内向外望的视角,构建出强烈的视觉叙事。作品《“去”山水——重山》取景于仙居最为人称道的梦幻山水,张国华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念进行创作。画面中,远景层峦叠嶂,神仙居观音岩屹立中心;中景为人间梯田与道路,经黑白处理后,层次更为丰富,意境悠远。

洞天 (1)

天书(1)
仙居,这座浙东小城从不缺乏诗意栖居。在长达一年多的创作中,张国华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将这份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底蕴,定格为动人的视觉篇章。
从下汤遗址的陶片稻作,到蝌蚪崖的神秘天书;从山间洞天的禅意道场,到如梦似幻的烟水云山——四个篇章沿时间脉络,串联起仙居从史前走向当代的文化基因。
2018年冬天,张国华曾与女儿一起前往下汤遗址。当时正值省考古所在此发掘时,地上布满了“探方”。他并未拍照,因为还不知如何用镜头追溯遥远的史前时期。
2024年10月,在一场主题为“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活动中,张国华作为随行摄影师再次进入遗址。重逢之下,他感觉下汤的面貌更为真实鲜活,“史前”这一概念在他心中引起的震动,一如往昔。
之后,他多次造访下汤遗址,在那里看到许多泥制的红色小酒杯、陶罐及彩绘等,那些色彩始终在他脑海中萦绕,留下深刻感受。
每当置身此处,张国华心中便涌起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他感到脚下是现代的城市,而镜头所对的却是万年的文明。如何打通其间的阻隔,让沉睡的考古发现“活”起来、让静默的山水“开口说话”,成为他持续思考的课题。幸运的是,他最终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古今对话”。
“张国华的作品,既有考古般的严谨与敬畏,又有艺术创作的灵动与诗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峰评价道,“他让地层的纹理、遗存的温度、山水的灵秀,通过影像直抵人心,更让观众看到摄影师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深刻的思考——镜头所捕捉的不仅是风景,更是文明的延续、文化的根脉。”

展览地点:台州书画院
展览时间:至11月17日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