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岭,双孢菇住进了“空调房”,不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由智慧系统实时调控,而且从基质下放、菌种播种到覆土均实现机械化运作,种植效率是传统大棚的8倍。

双孢菇大棚里的立体菇架
一手打造这一高效种植场景的正是位于新河镇的浙江宏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双孢菇工厂化装备领域的“领头羊”,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成套装备,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也让曾“靠天吃饭”的双孢菇,踏上了“智能生产”新赛道。
赛道受限?
转道农业新轨
宏业装备的创新故事,始于一次迫不得已的转型。2011年,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当时主营新能源业务的宏业骤然陷入发展困境。
“不能困在一条死胡同里,得找个有前景的新方向。”公司总经理颜卫兵和搭档莫丹君反复琢磨,偶然想起2008年与上海农科院的一次合作——对方抱怨进口双孢菇栽培设备太贵,问宏业能不能试着做替代品。
“那是一台应用于双孢菇产业的抛料机,我们当时摸索着把这台设备做了出来。”彼时未被重视的线索,此刻成了转型的关键。“都说民以食为天,农业项目或许可以尝试。”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2013年5月,宏业团队远赴双孢菇产业最发达的荷兰。当地一家传承三代的双孢菇工厂化设备生产企业让他们深受震撼:50年前,荷兰就实现了双孢菇工厂化种植,而国内还停留在“看天吃饭”的传统大棚阶段。“差距就是机遇!我们一下子就看中了这个市场。”

荷兰专家指导农户
但是创新的第一步就碰了壁。团队在荷兰待了一个多月,模仿出的第一台上料机,送到客户手中却频频“掉链子”。“我们当时就是‘照猫画虎’。”颜卫兵回忆,荷兰对核心技术守得紧,团队只学到了表象。更关键的是,荷兰早有成熟的标准化种植体系,而中国在这一块却是空白,原材料、种植习惯都不一样,荷兰的“标准件”并不能适应国内生活。“照搬国外技术行不通,必须做本土化创新,找到‘中国配方’。”
水土不服?
打造“中国配方”
要怎么打破“水土不服”的困境?关键要摸透技术。
“我们把德国专家请进来,讲解技术要点,还带着技术团队去美国、加拿大,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学习相关技术。”颜卫兵说。
宏业还大胆“引智”,2016年,他们找到了荷兰专家Peter。这位有着40多年双孢菇装备研发经验的工程师,退休后带着对中国的好奇来到温岭。“蘑菇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非常敏感,而Peter恰恰就是一名环境设计领域的专家。”颜卫兵说。

Peter在双孢菇种植基地里指导农户
在Peter的指导下,宏业的智能装备有了“大脑”:传感器实时采集菇房各类数据,算法自动调节设备运行,让蘑菇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原本靠人工经验判断的种植方式,变成了精准的“数据种植”。不仅如此,Peter还牵线搭桥,帮助宏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多名荷兰、德国、加拿大专家加入,带来了全球前沿技术。
同时,宏业还同步对接上海农科院、浙江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农科院等,利用各个高校院所不同的专长,对栽培基质特性、生长模型数据、智能控制系统算法等进行全方位攻关,让设备精准适配国内种植场景。

蘑菇基质上料传送机
“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宏业很快研发出了工厂化种植成套装备,从拌料、发酵到采菇、清床等生产环节均实现自动化,甚至还被认定为浙江省首台(套)产品。“传统种植模式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一到两季,产量每平方米只有10公斤左右。而如今一年能种七八次,每平方米产量提高到了30多公斤。”颜卫兵说。
没有市场?
自己培养市场
有了技术,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成了新挑战。
“我们研发出第一台设备时就发现,国内对双孢菇工厂化种植没概念。”颜卫兵记得,2013年底,自己提着行李箱到处转,却连目标客户是谁都不知道。
没有现成的市场,那就培养市场。宏业又担起了“拓荒者”的角色:组织菇农去荷兰考察,让他们亲眼看看工厂化种植的优势;邀请国外技术员上门培训,手把手教操作;联合国内农科院召开推广会,普及新技术,逐步培育市场认知。

浙江宏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效果也是明显的。“如今,国内大大小小双孢菇工厂化种植已有30多家,这其中80%用的都是我们的设备,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颜卫兵说。
宏业的设备还成功销往了海外市场,甚至卖到了荷兰。“这几年,我们几乎把所有利润都投入到研发中,就是想让中国农业装备有国际话语权。”他坦言,如今不少产品性能已追上国际水平。
对此,身为宏业技术总监的荷兰专家Peter也深有感触:“我刚来时走访的一些工厂,以手工或者传统为主,如今很多已走上智能化和产业化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宏业还在产业链层面持续发力,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起“菌种—种植—肥料”闭环,让“中国式双孢菇工厂化”路径愈发清晰。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