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秋收关键期。10月14日,在黄岩区院桥镇新岙里村“清泉1号”水稻生产基地,连片稻田被秋色浸染成一片金黄,台州市碧水清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农技人员穿梭在田地里,查看稻谷长势,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做准备。
自2023年以来,台州市水务集团下属子公司台州市碧水清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水清泉”)与黄岩区政府建立土地整治领域投资合作关系,大力推进当地土地整治工作,并持续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使原本零散、闲置土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金土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国企力量。
土地整治,“整”出希望的田野
“过去这里地块零散、土壤贫瘠,如今变成连片的高产田,机械化耕作更方便了。”新岙里村农户王大伯看着眼前齐整的田地,内心由衷地喜悦。
一年前,眼前这片土地多属于低效园地或残次林地,产出率低,几乎处于荒废状态。去年10月,由碧水清泉承建的新岙里村土地整治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工程量大,为了赶上次年5月水稻夏播的黄金期,碧水清泉攻坚小组加强人员配备,倒排工期,分班组、分区域,加班加点赶进度。通过整治,新岙里村新增一个高标准农田灌溉泵站、数千米田间道路以及排灌沟渠、管道等设施,为该村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9月17日,新岙里村等多村土地整治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完成土地整治面积100余亩,新增水田指标约60亩。一片片曾经零散的农田,如今已成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优质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新岙里村的土地焕新,是碧水清泉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攻坚的一个缩影。过去两年,碧水清泉土地攻坚小组成员的身影遍布黄岩多个乡镇的田间地头。为了抢抓农时,赶上春耕秋收的各个关键节点,攻坚小组保质保量抢进度,把相关准备工作做在前,通过优化施工管理,大大缩短工期。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农民增收的‘聚宝盆’。”碧水清泉总经理胡科迪介绍,目前,公司累计在黄岩6个乡镇(街道)完成23个土地整治项目,整治面积达1200亩。
生态种养,“种”出绿色的未来
零散地块实现化零为整后,如何从“巴掌田”迈向“聚宝盆”,还需要关键一步——引良种、使良法、产良品。
土地整好了,地里种些啥?碧水清泉工作人员邀请多位农技专家开展选种,最终从几十个水稻品种中选择了“上师大19号”开展试种,该品种为上海师范大学以嘉禾218与松早香1号为亲本选育的常规粳稻品种,命名为“清泉1号”。
“‘上师大19号’是目前省内水稻评选中获奖数量最多的优势品种,品质优、口感好、‘颜值’高,同时还具有升糖指数低的特点,是一款健康大米。”台州市农艺大师、碧水清泉技术顾问曾孝元介绍,在台州引入“上师大19号”,对丰富台州本地稻米品种、提升台州稻米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提升该品种在本地种植的品质和产量,碧水清泉联合市农科院开展“清泉1号”提纯复壮工作。今年4月,由碧水清泉牵头制定的《“上师大19号”优质栽培技术规程》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长三角地区首个针对长粒香型软米粳稻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正式落地,也为企业开展农户培训、生产监督及品质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两年试种和前期小规模试售,“清泉1号”大米迎来种植品质规模及消费者口碑的“双丰收”。本周末,“清泉1号”大米丰收季活动将在黄岩区院桥镇新岙里村“清泉1号”水稻生产基地举行。
“土地整治是前半篇文章,乡村振兴是后半篇文章。”胡科迪介绍,目前,通过“国企+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订单农业保障,确保整治土地“有人管、有效益”。
此外,在黄岩多个已完成土地整治的乡镇(街道),碧水清泉依托土地整理、垦造耕地为基础,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入“莲藕—龙虾—鳖”立体种养技术,实现“一田多收”,带领当地农户致富增收。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