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后,大暑前的某一天,台州椒江葭沚五圣庙内香火缭绕,锣鼓喧天。师傅们为历时一个月打造的大暑船作最后一道工序——“钉船眼”,宣告造船环节圆满完成。这艘船背后,是年年如约而来的老师傅。他们用手艺和默契,把这份“仪式感”雕刻成形。
七位老师傅
一个月做一艘船
椒江“送大暑船”的民俗往上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几代船匠人的新老更替,目前,椒江负责船体制作的固定班底共有7人,除了两位资深的老师傅,其他都是稍显年轻的面孔,虽然他们也都已接近退休的年纪。
师傅们大多从小就熟悉“送大暑船”的场景,这项习俗深深刻在他们的记忆中。锯木、打磨、准备舱内摆件……所有操作看似松散,却能在一个月左右做出一艘精巧、气派、细节俱全的大暑船。
除了这7位师傅,还有很多来帮忙的乡亲,只要能搭的上手的,大家都热情参与,出一份力。
今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做大暑船”开工,五月二十四完成,正好一个月。“现在工具更方便了,可还是要认真对待,在细节上多下功夫。”老师傅王冬富说。
每年一聚
只为做好这一艘船
大暑船,是这一队人的默契之作。固定的7位主力能手,多为周边村镇的木匠,平时各有营生。可每到夏季将至的农历四月前后,他们如约而至,聚在一起,齐心协力为一年一度的大暑船“忙开来”。
他们做得稳重,也做得用心。船上的家具、粮食模型、按比例定制的舢舨船,乃至船帆尺寸、船眼位置、彩绘图案……每一处细节都有讲究。这些不仅体现了师傅们的手艺水准,也保留着地方习俗的延续感。比如那条系在船眼下方的“五色布”,样式虽小,却凝结着代代相传的民俗讲究,是船上不可或缺的传统元素。
王冬富是这支“队伍”中最资深的主力之一。他懂得做大暑船所有的流程和细节。今年,他照旧独自完成大暑船配套的小船——舢舨船。冯天顺和王冬富是老搭档,虽然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但他仍经常跑去现场,看看进度,尽自己的力量帮忙。大家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却凭着多年的默契各司其职,高效协作。
“我们做了半辈子木匠,知道什么时候严格按照工序来,什么时候该搭把手,什么时候该使把劲儿!大家只有一个目的,把船做好,让这个活动每年顺顺利利开展下去!”老木匠们说道。
船已造好
传承未曾停步
“就等着大暑到来了!”钉船眼当日,锣鼓齐鸣,大家都非常兴奋。冯天顺在检查船体和船内细节后说:“今年做得挺好,挺扎实,和往年一样。”
目前,船已完工,停放于五圣庙内。船体长8米、宽2米,结构扎实,舱内摆放着五谷、纸扎人物、小件家具与神龛香案,应有尽有。所有物件都已就位,只等大暑节气那天,热热闹闹启航“送大暑”。
这艘船,是一年一次的匠心成果,也是一种不言而喻的传承。一艘船,一群人,交织出属于椒江的文化传承。
这“一群人”,既有年年不缺席的7位木匠,也有默默加入,“搭把手”的热心乡邻——他们共同托举起这份传统。只要这船还在年年做,这份技艺,这段记忆,就不会断。
大暑船的制作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