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花园小别墅,一条条康庄水泥路,一簇簇袭人鲜花,一张张幸福笑脸这里是台州市黄岩区小有名气的幸福村——南城街道山前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本用以宽慰受困之人的俗语,在南城街道山前村却有着更具象的注释。多年来,山前村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多万元增长到3500万元,获评“全国文明村”、“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从昔日“水窟塘”蝶变成如今的“绿富美”。
聚焦民生·建设和美乡村新格局
晨曦初露,一幢幢匠心筑造的联排别墅掩映于梅林之间,伴随阵阵花香和一池鸣蛙,走进山前村,感受到的是美丽和闲适。很难想象,“三尺泥路是大道,脚踏石板两头翘,一场大雨浮泡泡”是山前村曾经的真实写照。借助千万工程的东风山前村党委实施农房改造。20名党员干部自掏腰包以个人名义为村集体贷款650万元。让108户村民从“水窟塘”住进了“花园房”。更以“红色+旅游+研学”模式,对抗战时期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旧址山前陈列馆进行数字化赋能提升、打造首个村级音乐喷泉,通过“微改造 精提升”利用闲置荒地着手打造“四季花海”,为村民们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生活环境。
趁热打铁,山前村的产业型党小组按照“建物业、办实体、抓转型、促发展”的思路,扩建菜市场,引进汽车4s店、物流基地,投资3.2亿建成小微园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8年的89万元突破至2024年的3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2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字赋能·打造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山前村便民服务中心,最醒目的是一块可观全域的数字大屏。这是“未来乡村数字化驾驶舱”,已实现村民生产生活全场景融入,村民只需一键呼叫,就能使用“三务”公开、村情上报等功能。截止目前,该平台月使用量达300余人次,共解决了150多件村情报事。
除了“数字化”应用,在乡村治理中,山前村还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每月定期召开月初“白搭会”、月中“议事会”和月末“询问会”,通过把民说、民议、民评三个环节融入三个会中,实践区域治理上的“全过程民主”。形成了“群众利益想在前、大事小事议在前、红色根脉守在前”“三个前”的秘诀,并实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把“支部建在网格上”。
文化润心·绘就文明共富新图景
山前村充分挖掘本村“小小黄岩县,大大土屿府”深厚的人文底蕴,以文昌阁讲堂、文化礼堂、红色记忆馆、张友仁纪念馆、家训墙、乡村大使工作室为依托,构筑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宣讲平台,充分发挥维承传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作用。
村里连续7年举办了土屿元宵节,开展“我们的村晚”、“春泥计划”、“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发挥区级乡村文化大使“种文化”作用,以村歌“山前之歌”展现山前新风貌。依托文化特派员“艺绘山前·文化润心”项目,联合区美协资源优势,设立写生创作基地,创新开展各式艺术绘画写生活动,绘出最美山前。注重“一老一小”服务,建立学生四点半课堂和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心,招募乡村志愿者开展相关活动。一大批农村精神文明活动的实施,使得乡村文明之花美丽绽放,文明新风扑面来。
激活发展“源动力”,跑出共富“加速度”。在山前村,以红带绿、以绿富民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和美的方向阔步迈进。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