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大量入驻工厂车间里开始“智造”时,当民用无人机在天空中漫天探索时,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机器人在海洋世界里畅游呢?
这已经成为现实。目前,由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已经进入测试阶段,并将于明年进行量产。
这也意味着,全国首台民用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将在台州问世。
据了解,我国近海海底渔获采收作业,基本上是依靠人工长期潜水作业,劳动强度大,对潜水员的身体条件及工作经验依赖性强,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潜水员工作危险系数也较高。
那么,浙大台州研究院研发的这台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又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
日前,在玉环的研发基地里,记者看到了这台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它由海底采收机器人本体和多自由度防爆机械臂本体组成。
海底采收机器人本体,结合了洋流特性和海底形貌,以及航行稳定性的边界条件,不仅具有自航平衡功能,还具有类似坦克的特应型海底行走结构,还能适应牧场海底多种类别的物理特征。
而多自由度防爆机械臂本体,在综合运用流体力学、机械学、工程设计学等理论之下,令防爆型机械手本体适用于50米水深环境,能结合目标海域的洋流特性和海底形貌,具备探测、捕捉、收纳等功能。
“这台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集合了机器人技术、无人机技术以及水下光学技术,拥有3D场景再现、声光辅助测量定位、灵活稳定的水下航行和高效能的海底生物采收等关键创新技术。”浙大台州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汽摩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维锐博士告诉记者,更可贵的是,未来量产后,该机器人的售价预计在二三十万元左右,这对于海底作业来说,是非常低的运行成本。
王维锐介绍,这台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能依靠多功能机械手臂等作业装置,可以实现水下取样、海洋生物捕捞、替代人工在危险环境中作业。
换句话说,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能够实现海洋牧场底生渔获物采收的自动化、智能化,替代人工在危险环境中作业,大幅降低海洋牧场运营企业的运行成本,并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机器代替人工进行作业,还能极大地改善从业人员的劳动工作环境,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系数。
此外,通过水下智能装备的研发应用及附加功能的不断丰富,该机器人还可以快速向水下国防、勘测、救援、维修施工等方面进行推广拓展,这都将有助于加快我市在海洋产业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动我市海洋强市的建设。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