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桂岙,杨元顺托起一枚海螺,仔细端详。在他身旁,各色海螺摆满了房间。
杨元顺今年68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渔民。与其他渔民不同的是,除了在捕鱼过程中收获水产品,他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收集海螺上。
“51年里,前前后后共收集了近300枚海螺。”指着一屋的海螺,老杨带着些自豪感,“很多都非常珍贵。”
杨元顺的房里摆满了各类海螺。通讯员郑洁摄
海螺收藏充实了他的渔民生涯
老杨的父辈都是渔民。到老杨这一代,自然也没能“免俗”。
17岁时,老杨就下了海。但渔民的生活枯燥、单一。”
虽然心里有些不大痛快,可没办法,那时的海山人家,子弟除了外出捕鱼,几乎没有其他可以谋生的手段。老杨咬了咬牙,忍了下来。
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老杨渐渐适应了渔民的生活。而让他真正喜欢上渔民这个职业,还是因为海螺收藏这个爱好。
“每次出海归来,总能见到一些海螺,样子千奇百怪,有的特别好看。”不过,让老杨较为遗憾的是,“当时传统作业的‘乌郎鼓’,用的是钓鱼原理,上钩的海螺特别少。”
直到30岁左右,老杨终于告别了“乌郎鼓”,踏上了拖虾船,“拖虾船是用网具捕捞,一网下去,能收上来不少海螺。”
“那时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每天期盼的就是下网,因为你不知道网上来的究竟会有怎样的海螺。”老杨说。
为收藏海螺,他费尽心思
“唐冠螺、大法螺,鹦鹉螺、万宝螺,这是世界四大名螺,你仔细看看鹦鹉螺,是不是特别像鹦鹉?”捏起一枚鹦鹉螺,老杨便介绍起来。
在老杨家中,摆满了各色海螺。这些海螺形态各异,色彩艳丽,有的花纹特别精美。
“这些海螺凝聚了我大半辈子的心血。绝大部分都是捕捞来的,还有一些捡自沙滩,有些是在避风港上买的。”老杨说。
有一次,机缘巧合,老杨路过松门的礁山港,碰到一家鱼粉厂正在开工。看到的场景,让他眼前一亮,只见工人们从水产品中挑拣出石头、海螺、贝壳等,扔在一旁的鱼粉堆里,“原来,怕制作鱼粉的机器卡到,所以要将这些硬物拣出来扔掉。”
老杨如获至宝,立马伸手进臭烘烘的鱼粉堆里搜寻。“运气好的话,能找到不少宝贝。”
还有一次,老杨到天津旅游,在集市上看到一枚海螺,样子虽然耐看,但这一品种的海螺家中已有收藏。于是,他回了酒店。可临睡前,他又想了一遍,“最后发现这个海螺的齿轮和家里的有些不同。”
老杨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乘了一个小时的车,回到旅游景点,将这枚海螺买了下来。
老杨的兴趣不只在收藏,为了将海螺的来历弄个明白,他还特地买来书籍研究。按照书中记载的名称,他还买来展示牌,一一写明陈列于家中。为了让海螺显得好看,他还特地配了许多形态各异的瓶子,乍一看,艺术味十足。
收藏、绘画和雕刻,怀念当年的那片海
“除了海螺,我还喜欢收藏报纸。”指着家中厚厚的一本剪报,老杨言语间充满自豪,“这些照片,都是记者辛辛苦苦拍摄的,我旅游的地方不多,多收集一些,等年纪更大一点,不用出门,就可以欣赏天下美景了。”
绘画与雕刻也是老杨的兴趣所在。而这些手艺,都是他自学的,“石塘做这些手艺的人太多了,耳濡目染之下,不知不觉就学会了。”
年轻时的出海经历,让老杨对“乌郎鼓”情有独钟,他的绘画、雕刻,更多集中在“乌郎鼓”上。
绘画、雕刻用的材料也是“环保”味十足。他的画纸是用孩子买衣服时装衣服用的环保袋;雕刻用的木材也是捡来的,大多是别人扔掉的木头。
“我年纪大了,没法出海了。”采访临近结束,老杨情绪有些激动,“无论是海螺收藏,还是雕刻、绘画,其实都是在怀念当年的光景,怀念当年的那片海。”
原标题: 51年收藏近三百枚海螺 听说四大名螺都被他集齐了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