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能“寻幽探古”的地方实在不多了,仙居李宅一定算得上一处。李宅不如高迁声名在外,更像是藏于深谷的幽兰,美得寂静,从容,睿智。
沿途山色如黛,树木蓊郁,群山迤逦连绵如层层叠上的莲瓣,将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裹在莲心,珍之又珍地安置。在山与水的相接处,十八都溪蜿蜒而下,划出了一条鲜亮的色带。
车沿着河谷,向着山的深处行进。
一见倾心的雅致
距离仙居县城45公里的田市镇李宅村,散落着一片片黛瓦白墙的明清建筑,连环套院的马头墙,石缝里恣意生长的青草,将石板染得苍翠的苔藓。只一个照面,便叫人倾心难忘。李宅的名字源于居住者姓李,同时又是明朝副都御史李一翰的故里。
行走在人迹寥寥的小巷里,一些斑驳的阴影忽明忽暗地洒在身上,鹤发苍颜的老婆婆搬了小凳子坐在家门口用木桶洗菜,有清癯的老人从转角处走来,一点不怵陌生人的镜头,朝我善意地微笑,步履慢悠悠的,从容闲适,行至婆婆身前不远,便停下来,交谈上几句。
打量着周遭的古宅、古井、古戏台,匆匆的脚步不由得慢下来,想去逗一逗蜷缩在石板上晒着太阳慵懒惬意的小狗,或是放下行囊,依靠在门框旁单纯地发呆,看锅灶里的柴火静静地烧。
遇见李宅,遇见另一种姿态的江南,更令人沉醉的江南美。
三透九门堂的魅力
来之前,已被朋友科普过“三透九门堂”。三透九门堂是仙居独特的乡土建筑风格,为连进式四合院家族建筑群落,雨天可以在门堂里随意走动而不淋雨。李宅是其中最闪亮的明珠,从西面山上俯视呈“双喜”字形格局。
踏入其中一睹其真容,才知是何等恢弘大气。近百间房子连绵贯通,民居大都有一个典雅的名称,如“康乐堂”、“和亲堂”、“和乐堂”。头顶龙形的屋檐惟妙惟肖,多姿的石雕门框,精致的屋柱木雕,那是属于江南望族的大气典雅。
走在昏暗的门堂,像踏在时空的磨盘上,石磨碾过,便倒退百年。逆光中,那窗花让人爱不释手,独具匠心的古人总令人啧啧称奇,无论是窗花、门檐、灰雕、彩绘,鲜有重样,让人再三流连。
走廊上的木墙被余光照得橘黄,老人坐在躺椅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摸着怀中毛绒绒的小狗,对面襁褓中的孩子睁着黑漆漆的大眼睛好奇地张望,忽然咧嘴一笑,沧桑的气息和初生的阳光悄然不知地融入了这静谧的一隅。
老宅虽老,却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竹竿上晾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旁边是被风雨洗刷地灰白的扬谷机。另一处的廊柱上悬挂着旧式的广播,上面点缀着一捧粉色的绢花,电线上还挂了一串手工的星星风铃,和着风声奏着一只不知名的摇篮曲。
行过一处院门,门上镂刻着“福禄”二字,左右贴着鲜红的对联,“合家欢乐”的横幅喜庆又吉利。门开了一线缝隙,内里传出咿咿呀呀的唱腔。未敢打扰只悄悄一瞥,屋内亮着小小的电视机,一道佝偻的身影坐在床沿上,听得投入。
李宅的祠堂里有一个隽秀幽雅的戏台,戏台三面敞亮,两翼飞檐翘角,戏台前是宽敞的天井,可容数百人或站或坐。在戏台下静坐片刻,仿佛依稀还可见水袖翻飞的柔美身段,可听胡琴咿呀的调门。
仙居耕读传家的摇篮
踏入一处院落,只见本该是房屋的位置只余零星残骸,隔壁墙面上火灾肆虐过的黑色焦痕触目惊心,让人惋惜。幸而先人在建造之时便未雨绸缪地在房屋之间设了石墙做隔离,才未招致更大的损失。关于古宅保护,我们的未尽之责还有很多。
在这里能看到的人,要么很老,要么特小,“有生力量”早已走出山村,或择地重建新房,或外出务工,周围的院落荒废了十之八九。但他们的祖上,却有着让人敬慕的荣光。
在宅院里遇到的老人,拿出宗主的画像,很自豪地诉说着往事。
往上追溯,南宋建炎年间,永嘉一名知书达理的隐士李朴带着诸多兄弟、子嗣一路寻来,看中此地便是自己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桃源之境,于是有了赤石李宅。
永嘉“耕读传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历经明朝几百年的积淀愈发昌盛。南宋以来,李宅曾出现过六位进士,堪称“一门六进士”,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进士村”。
李宅村至今已有900年历史,“十训八诫”是李宅李氏的祖训,最早出现在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修编的《乐安李氏宗谱》。在“训为士”中对儒者学士的标榜是“士者人中之秀,儒为席上之珍”,而“训为官”中却一再强调“职无虚设,禄岂妄干,学古然后入官”。
李宅人的宗族精神在李一瀚(1505-1567)身上可窥一二。李一瀚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为官三十年,廉洁之操“一尘不滓”,至死“囊无长物”。他在江西任按察使时,查办了时任宰相严嵩的干儿子绍儒。在他死后20年,时任左都御史的好友吴时来在写给朋友的信中颂其“李都宪天下第一流人物”。
如今,李宅人仍维持着独特的持家之道。李宅有句俗话:“同吃一桌饭,自是一家人。”村里至今仍保留着吃合家饭的传统,吃饭时邻里经常串门,谁家烧了好吃的东西,基本都能分享。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吃着合家饭,其乐融融。
时光是个磨人的小妖精,沧桑巨变只在她指掌翻覆,但总有什么不随时移,不随境易,比如李宅人康乐和亲的生活态度,又比如渗透骨髓的勤苦爱学。
原标题: 台秀|仙居李宅,寻遍山谷见幽兰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