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新闻 > 文化 正文
陈祥来:留住渔区海洋文化记忆
2015年11月28日 来源: 台州晚报 陈祥胜

  温岭石塘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海韵、石屋、渔民无不显现着石塘独有的风情和文化。

  陈祥来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手工达人。高中毕业的他,当过渔民、学过木工、办过企业、干过室内装潢。但在他心里,最爱的还是渔区海洋文化。

  多年来,他通过不断创新,将渔区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几乎都融入他的作品中,用自己的方式将渔区海洋文化保留了下来。一件件浓缩着当地海洋文化的作品,经他之手,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对渔区海洋文化的最好传承和发扬。

陈祥来画鲎壳

陈祥来工作室的陈列品

  学生时代展露美工天赋

  陈祥来的小学、中学都是在箬山当地学校就读的。而在学生时代,陈祥来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手工创作天赋。

  “上小学那会儿,我就喜欢上了美工课,那时,著名剪纸家郭献忠先生就曾是我的小学老师。”学生时代,陈祥来有着色彩斑斓的回忆。“那时,老师们平时都住在学校里。利用课余、老师上门做家访的时间,我就经常找郭献忠等老师讨教美工技艺,学习水粉、水彩、铅笔等创作技巧。”

  通过不停地练习,在有了一定的美工功底后,陈祥来的手工创作天赋也便逐渐显露了出来。“那时曾流行做雕刻,闲着无聊,我就在钢笔外壳上雕刻自己的名字和名字拼音拼写。身边的同学们看到后,都让我帮他们在钢笔外壳上刻字。”那是段陈祥来颇为得意的记忆,现年53岁的他,聊起这段记忆时,脸上露出了如孩童般的笑靥。

  因为他在钢笔外壳刻字刻得极其漂亮,在小学、初中阶段,差不多全校师生都找他来刻字。“‘牌子’打出去了,过来让我刻字的人越来越多,但无论多忙我都从不推脱掉,因为这是大家对我美术技艺的认可,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凭借着在美工方面的造诣,陈祥来的名字在师生中逐渐传播开来。中学期间,他还经人介绍,在当地渔船起季、落季(类似渔船伏休期)期间,帮渔船画船眼、船锚、联对等,赚取了人生第一笔“外快”,“当时木匠工钱5元一天,我画船时最多一天赚20元,乐坏了。”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当时各学校竞相推出墙报、漫画等加以庆祝,就读中学的陈祥来也参与了那时期所在学校的墙报、宣传栏创作,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那一段见证风云激荡的青葱岁月。

  制作船模,传承渔区海洋文化

  同渔区的许多同龄人一样,高中毕业后的陈祥来,不得不暂别美工生涯,开始了上船“讨海”,帮衬着全家赚“工分”。但这段记忆,仅存续了一年时间。

  “每每船刚出近海,我就会晕船‘吐黄鱼’,即便‘讨海’一段时间了也是这样。期间,我也学着在晕船呕吐后拼命吃,将空腹填饱,但过不久还会吐个精光。”一段时间下来,看着同上船“讨海”的一帮人差不多都适应了“讨海”生活,仍旧“晕船”的他渐生去意。“愈发觉得自己不是吃‘讨海’这碗饭的,跟美工搭边的工作才是我的特长,也是我努力的方向。”陈祥来自嘲道。

  做不成渔民,一年后,他上岸成为了一名木匠。期间,依靠着扎实的美工功底,他从事过工艺品画师、室内装潢等行业,也曾外出经商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陈祥来回到了故乡箬山,可渔区的沧桑巨变,却令他若有所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渔区迎来大发展。旧时的乌郎鼓、大排船等传统渔船已逐步被大吨位的木质、钢质渔船所取代,渔民家的住房,也由传统石屋变成了一幢幢崭新的水泥砖瓦房。总之,许许多多的传统海洋文化符号,被逐步淹没于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中。

  为追忆其所热爱着的海洋文化,陈祥来决定制作年少时曾制作过的船模,“船模是渔区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能让后代了解渔区历史的发展变迁,传承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渔区海洋文化。”

  为将船模做得栩栩如生,他跟着当地造船匠学了一段时间造船技艺。有美工功底的他,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制作的船模,在当地很有名气。

  制作船模是一种费神费时的复杂劳动。每个船模从构思到设计、选料、雕刻、装配、彩绘等需经数十道工艺流程。陈祥来则始终做到作品既朴实简洁、体现独特的地方风格,又装饰趣味性强,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美感。

  陈祥来创作的船模,有5种船型注册了专利。他所创造的船大到两米以上、小至盈寸,其船身狭长、头尾上翘,造型布局十分讲究,船体各部件可活动。船首尾、桅头旗等雕刻纹饰图案古朴精致,比例缩小也十分逼真。多年来,陈祥来已成功创作出几百个反映中外各个历史年代的船模,其中几十种船模被国外友人收藏,多种船模远销欧美等地。他也因此获得了“渔家艺术家”的称号。

  被收录文化部重点人才库

  在一块由木桩制成的暗灰色礁崖上,一座座民房依山傍海,垒石而建,石屋、碉楼、石径和四合院等栩栩如生;房前屋后,水缸、渔网、石凳、晾晒中的鱼鲞等渔区特色物件一应俱全;礁崖下的大海里,几艘木制舢板、渔船扬帆出海,穿梭于浩瀚波涛间……这是陈祥来创作的《依稀石头城》所展现出的醉人场景。

  生于斯,长于斯,扎根于斯。陈祥来利用渔区当地素材创作渔区文化,再将渔区文化体现到当地生活中。

  为留住渔区的石屋记忆,去年,陈祥来以石屋为范本创作的《依稀石头城》入选文化部2014年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青年优秀创意作品征集活动,他本人被收录文化部文化产业创意重点人才库。今年5月份,他通过培训,获得了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举办的全国创业创意人才培训班的结业证书。

  期间,他还不断创新,根据废弃鲎壳自然的品质和形态,画上了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社戏脸谱,挂在门前,寓意为祈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旧船木、卵石、蟹壳这些本已被废弃的物件,被他的一双巧手赋予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老石屋的残垣断壁、渔家阿婆的发簪、不同形状的鱼鲞、海滩上的贝壳,在他的解读下都化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海洋文化符号。

  为发掘身边的海洋文化,一得空,他便经常行走于海边与渔村中,与老渔民交流探讨,找寻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每次出门,我都随身带着两个麻袋,见到适合做工艺品的废弃铆钉、旧船木、旧缆绳等材料,我统一收集回来。”陈祥来将这一行为称之为“淘宝”,“‘淘宝’过程中,我会根据手中物件的结构模样,构思着如何将其量身订做成一个精美工艺品。有时找到一块合意的材料,我会兴奋好几天。”

  在“淘宝”过程中,他经常会被人误以为是捡垃圾的人。对此,他也早已司空见惯。

  陈祥来说,近年来,随着石塘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少游客甚至外国游客也慕名前来购买和收藏他的手工艺品。而最令其感到自豪的是,一件件浓缩着当地海洋文化的手工艺品,经他之手,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是对渔区海洋文化的最好传承和发扬。

  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祥来还在温岭一些中小学兼课育人,参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将民间艺术及地方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去。多年来,他在松门小学教授“创意手工”课,暑假多批次接待国内外大中院校师生传艺交流活动,并在石塘小学开设了“七月七”小人节传承课,以传承渔区海洋文化。

原标题: 陈祥来:留住渔区海洋文化记忆

标签: 文化 洋文 海洋 渔区 记忆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