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沙滩村调研乡村文化。包敦远摄
乌岩头村就地取材美化环境。包敦远摄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收获的季节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包豪斯大学欧洲城市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发展学术委员会、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等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来到蜜橘之乡黄岩,就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展望、城乡整合发展思路下的乡村建筑文化复兴、采用生态材料进行乡村节能建造等主题进行了探讨。
乡村规划如何因地制宜
走进屿头乡沙滩村,民宿、茶亭、酒坊以及旅游集散中心等一幢幢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的建筑映入眼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介绍说,这些建筑都是利用过去的粮仓、乡公所、兽医站等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改造而成,他们充分利用乡土材料、乡土工艺,以及保留下来的原生态建筑肌理,并适当加入现代元素,既能够节约资金、盘活土地,又不占用土地指标,还为农民创造了便捷的就业途径。
在宁溪镇乌岩头村,村民陈景海正在家门口利用传统工艺制作红薯粉。村长陈元彬说:“这场景不需要任何包装,就是一个上档次的旅游产品,非常具有观赏性,感兴趣的游客一定会现场订购。”
杨贵庆介绍,这些都是新乡土主义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就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使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
2012年以来,黄岩区依托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中德乡村规划联合研究中心”两大平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总结出一套适用性极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理论。其核心内容是,按照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遵循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的“三适原则”,把控好乡域、村域和村庄建设的“三个层面”进行规划和设计。
如今,两大平台的专家学者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屿头乡沙滩村、宁溪镇乌岩头村、北洋镇潮济村等8个村的美丽乡村规划。
“盆景”模式如何变为“风景”
如果说乌岩头村主要依赖于“天生丽质”建设美丽乡村的话,那么,沙滩村自身的外在条件并不理想。村庄紧靠屿头乡政府所在地,其内新老建筑纵横交错,还处于台州的“大水缸”——长潭水库上游,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平坦路、干净水、放心房,这些在精心培育的“盆景”中实现的试点项目,如何能够成长为覆盖全村的“风景”?中德专家也提出了应对之道。
“正如我带领学生正在研究的课题一样,我们将从建筑形式、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社区组织、农业经济等多个角度,去思考规划和设计,甚至还要利用清洁能源、雨水再利用的技术。”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助理教授Hannes Langguth这样说道。
黄岩区农办主任戴庭曦补充说,从细节上来讲,为保证流入库区的水质,在沙滩村附近将建设一个具备旅游观光功能的大湿地,既净化水质又吸引游客;村口还整理出一大片空地,设计了一个村集体所有的四季采摘园。
杨贵庆还建议在沙滩村和乌岩头村之间建一条六七公里长的游步道,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美丽乡村经济带,吸引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资源介入。他表示,这种良性循环的模式也容易在其他区域复制,带动沿线村庄的共同发展。
功能再造如何记住乡愁
浙江工业大学城市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陈前虎在多地的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的文化礼堂大门紧锁,一些场馆门庭冷落。他希望黄岩能突破美丽乡村建设“重外轻内”的困境。
“我在黄岩看到一些古建筑被及时抢救,改造成一些场馆或经营性场所,这个特别值得鼓励,否则这些古建筑就会渐渐消失了。当然,我还发现一些‘空心村’实际上还保留着传统的节日和农耕文化,如果能把这些元素充分结合好会更棒。”德国柏林大学的学生Mathew Crabbe对记者说。
事实上,杨贵庆团队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沙滩村的规划中,他们恢复柔川书院,引进著名老中医,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形成“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农耕文化”五大文化集聚区。通过建筑的有机更新,他们将凝聚于建筑中的乡村文明基因进行“流转”、“活化”,重建人们对亲情、乡情与场所的联系,真正“记得住乡愁”。
“以美丽乡村为底本,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支撑,将农业发展与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文化感受结合,打造‘体验式’农业。”黄岩区区委书记陈伟义说,该区打造的蓝美庄园大型农业休闲综合体、沙滩四季采摘园、绿沃全程自动化无土栽培农场、宁溪特色药材基地、黄岩中德生物动力家庭农场等一批示范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实现产业的互融互动,增强村落造血功能。2015年,黄岩区共接待游客183万人次,增加农家乐营业和农特产品销售等各类收入8220多万元。新增民宿型农家乐经营户86户,床位778张,带动各类收入1850多万元。
原标题: 中德专家黄岩纵论乡村建设:科学规划 让村庄更美好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