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被穿过小鞋的人,是无法体会郑州市市长马懿的秘书回应媒体这句“骂骂无妨”所包含的进步意义的。
尽管网友“大花猫”的《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只是埋怨,只是建言,但以市长马懿的署名,发布在郑州市政府官网上的《致郑州市民的一封信》,依然是把这样的吐槽当成骂声来听的。没有因为忠言逆耳而装聋,也没有因为网友指名道姓告诫“许多人在埋怨你”而查网封号,坦坦荡荡地承认网友所指的郑州空气污染问题“是现实的、是客观的”,“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表态“作为人民政府,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认真吸取”。这种包容的姿态,以及公开回应的坦然,既是敬畏的,也是务实的。
其实中国的任何一个省会城市,与京津冀的雾霾相比,都属于小雾见大雾。网上有句夸张的调侃说,伸手能够看得见五指,你都不好意思说在北京。
百姓对于空气染污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是通过跨地区的“服雾”多少来比较各自的幸福程度的。跟历史的纵向比,民众的“霾怨”情绪,是与雾霾天气总量的快速提升而与日俱增的。雾霾这玩艺儿,怎么比都行,但绝不能横向比。横向比出来的空气质量幸福感,跟比烂无异。因此,网友以公开信的形式向市长“发难”,既有讨回蓝天的权利诉求,也有着各扫门前雪、各驱头上雾的责任情绪。
但“骂骂无妨”的进步,对于网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期待郑州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上,少说些务虚的话,多拍些承诺的胸。甚至,希望官员能够把空气的清洁度,与头上的官帽挂起钩来,干不好就走人。这话听起来有些“得寸进尺”,实际上表明了民众对于空气污染的深恶之痛,也反应了权力对于改变空气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诚如马懿市长在给郑州市民的一封信中所言,治理大气污染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政府责无旁贷。而事实上,这个历史过程,恰好是权力对于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犹豫不决的历史,是法治放纵大于强制治理的历史。最突出的一种现象便是,在一些地方,污染企业不仅被政府当成发展经济的政绩因素暗中强引强推,而且能够莫名其妙地办出环评合格的报告。而一抓空气污染,则首先想到的是拿农民焚烧麦秸下手,罚起来刀刀见血。
“大花猫”写给郑州市长的信,所建之言未必句句合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就可以依然停留在虚心接受、继续论证的老调上天天唱,反复弹。不怕“骂”固然可贵,但对民众吐槽最好的回应不是虚心接受、承认错误的姿态,而是一条一条实在有力的措施。民众最担心的不是不怕骂,而是骂不怕。
吐槽面前不装聋,只是权力应有的伦理与涵养。把大气污染与官员乌纱联动起来,才能真正让权力感到挨骂是件非常不妙的事,也才能真正在如坐针毡的决策中收获民意传递的毫无装扮的高潮。
原标题: 最怕的还是“骂不怕”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