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层出不穷的粗鄙词汇被当做“卖萌”般使用,引起不少人的反感。近日,网络红人、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杜红超在“朋友圈”发声,呼吁大家不要使用粗鄙网络词语。杜红超的呼吁在网络上很快成为热点话题,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官微都相继进行了转发评论。
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的繁荣恰恰是网络发展迅猛的表现。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的确,几乎所有新的流行词都对应着某种现象,某种社会情绪。比如,“躲猫猫”、“俯卧撑”、“你懂的”的流行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不是××,是寂寞”的造句与现代城市人的内心焦虑有关,“甄嬛体”、“元芳,你怎么看”、“臣妾做不到啊”的流行则和流行文化有关。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说,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的生命力所在。网络语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哲学的生动注解。我们必须承认,网络语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的表达力,甚至反过来影响到社会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语言的发展总体是有利的,我们不必去阻挡也难以阻挡。
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习以为常的所谓规范用语在古代也属于某一时期的流行语,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逐渐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流传下来,被后人接受。网络时代,这种流行的过程大大缩短,其消亡的过程也大大缩短。譬如,网络词语“小强”的流行跟周星驰电影有关系,相当一部分人在日常用语中也用“小强”指代蟑螂,但是这种指代是否能够持久,也是未知。大部分流行词的生命非常短暂,但也有部分流行词一直流行下来,甚至被某些权威语言研究机构试图收入字典。前段时间,就有新闻报道称“大妈”、“土豪”等流行词可能被收入字典。
人类社会的语言史往往也伴随着脏话的发展,网络流行词不可避免同时发展出很多有些人眼中的粗鄙词汇。很多有识之士担心这些词汇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健康,号召抵制。对此,我有两点看法。其一,我相当理解一些有识之士和一些家长们的担忧,也尊重他们抵制的权利。社会要走向文明,这样的教化必须要有。在国民语言教育中,我们首先应该给学生的是代表文明、教养的“雅”语言,让学生们在“雅”文化中成长。其二,我对这种抵制是否会有效果表示担忧。应该说,怎样对待粗鄙语言与网络流行词没有太大关系。一个中学生如果满口“尼玛”、“你妹”,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归咎于网络,因为假如没有网络,他同样可能会说“××的”等“国骂”。网络可能让粗鄙词流行速率加快,但本质上让粗鄙词流行的,还是社会的文化环境。
粗鄙是一种亚文化,无论主流文化有多高雅,粗鄙文化一定存在。粗鄙可能存在于一个教养深厚的人身上。粗鄙有时候甚至可以成为雅文化的镜像。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在为粗鄙文化辩护,而是说,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我们如何反对,它大概也难以消失。有粗鄙文化,就有粗鄙语言,就有粗鄙的流行词。当然,我们该反对的还是要反对,但反对的时候,我们心里要清楚,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征。
原标题: 理性看待作为亚文化的“粗鄙”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