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秋膘”要讲营养均衡,别急着吃肉,给肠胃一个调整期。由于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因此,不妨先补充一些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蛋等,给肠胃一个调整的适应期。
立秋过后,电视网络上关于秋天的话题也多了起来。最近,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贴秋膘”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兴趣。问了一圈下来,原来很多南方人对于“贴秋膘”并没有太大的概念,按照字面意思推测大意为秋季滋补之意。究竟何为“贴秋膘”?“贴秋膘”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贴秋膘源于北方
古时候,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们的食欲开始增加,应该及时调整饮食,补充夏季的消耗,这就是“贴秋膘”的由来。
过去,“贴秋膘”这一习俗在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区较为盛行,关于“贴秋膘”最典型的解释就是在立秋后吃各种各样的肉,“以肉贴膘”,通常会吃一些如猪肉、牛肉或鱼肉等肉类来补充身体营养,也正印证了北方民间老百姓常说的“没有膘子难入冬”。
而近些年随着南北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南方人也开始接受这样的说法。但不同于往日,今天的“贴秋膘”习俗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肉进补”之意,而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节日食俗或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而存在。
虽然一般认为秋天是从农历立秋开始的,但从严格的气象意义上来说,只有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都低于22℃,才算是真正的秋季开始。而对于南方的我们来说,炎热天气在立秋后还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显然立秋时就开始“贴秋膘”还为时过早。一般要等到真正进入秋天,天气变凉爽食欲大振的时候才最合适。
南方更流行咬秋
家住椒江区花园新村的王阿婆今年76岁,立秋的前一天,她早早就买了一个大西瓜冰镇在自家天井的井水中,等着“咬秋”呢。王阿婆说,立秋吃西瓜是她从小家中长辈就传下来的立秋民俗,至于为何要吃西瓜,她也说不清楚,这么多年也就照着传统过下来。
花园菜场附近的水果摊主告诉笔者,最近店里的西瓜相较其它水果更为畅销,因为立秋一过,也就意味着西瓜将要下市了,所以很多人都趁着最后的时间多吃几口西瓜。
立秋是一个大家都期盼的节气,不仅是因为希望酷暑快点结束,也是因为在秋天有很多时令瓜果栗枣等上市,可以一饱口福。
在长江流域一些地区的“咬秋”或“啃秋”习俗,主要在于品尝秋季的美味,是一种秋天尝鲜的习俗。当然也有吃瓜可以免除腹泻的民间说法,比如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此外,在南方还有“咬秋桃”的风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切勿盲目贴秋膘
以前,一般百姓人家平时不能经常吃到鸡鸭鱼肉等动物性食物,人们的体重总体来说偏低。而现在的生活好了,天天大鱼大肉,有很多人已经属于超重肥胖。肥胖本是就是一种疾病,同时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不要盲目去贴“秋膘”。
营养专家认为,“贴秋膘”要讲营养均衡,别急着吃肉,给肠胃一个调整期。由于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因此,不妨先补充一些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蛋等,给肠胃一个调整的适应期。
立秋后还在伏天里,人体湿气仍较重,脾胃消化功能还比较弱,进补还有些早。同时,中医说的“不通不能补”,要先消食、顺气,排出体内湿火、气阻等再进补,方能起到好的效果。
而进补最好的时间,则是在秋分后,根据季节变化特点、个人身体体质等来综合调整。而非一味地大吃油腻的肉类,“贴秋膘”应该提高到新的层次,那就是讲究营养均衡,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控制脂肪、盐、糖的摄入量,以此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秋天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此时可以通过食疗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的功效。首先要适当保暖、避风寒,不吃喝冰冷食物饮料。饮食养肺应多吃乌骨鸡、猪肺、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梨等,但要结合个人体质、肠胃功能酌量选用。白木耳有补肺润燥之功能,胡桃有补肾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疗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搭配则功效更佳。
原标题: 立秋虽过 贴秋膘还需再等等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