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黄岩蜜橘:千年橘香飘新韵
2025年11月10日 来源: 浙江在线 共享联盟·台州 郭天宇

金秋时节,黄岩永宁江畔的橘林层层叠叠,黄澄澄的果实压弯枝头。在头陀镇新建成的黄岩蜜橘商品化处理中心,一颗颗蜜橘在智能化分选线上匀速流转,按照糖度、大小、色泽被精准分级,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当前,我们正以种源创新筑牢产业根基、以技术赋能激活发展动能、以精深加工延伸价值链条、以文化传承厚植品牌底蕴,推动黄岩柑橘从‘规模领先’向‘品牌引领’‘价值跃升’跨越,让‘中华橘源’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毕建勇说。

目前,黄岩蜜橘不仅延续了1700多年的种植历史,更构建起集种源创新、数字种植、精深加工、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产业链产值达20亿元,带动3.2万人就业。

如今,这颗浸润着千年时光的果实,正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借着产业升级的东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醇厚的甘甜。

农遗申报 千年栽培技艺走向世界

清晨,南城街道蔡家洋村的柑橘园内,73岁的老橘农蔡德顺正在整理橘墩。这些高约半米的土墩,是造就黄岩蜜橘独特风味的“密码”。“我爷爷那辈就开始用这方法种橘子,墩子能让根系避开地下水,河泥又是天然肥料。”蔡德顺说。

这个秘密,就是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

黄岩地处永宁江入海口,历史上土壤盐碱化严重。智慧的黄岩先民发明了"筑墩淋卤"技术:将泥土堆成高墩种植橘树,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利用潮汐规律,在冬季挖取富含营养的河泥覆盖橘墩作为天然肥料。这套系统不仅克服了盐碱障碍,还形成了“橘-水-土”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

这套代代相传的“筑墩栽培系统”,2020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今年3月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推动农遗申报,黄岩区划定永宁江两岸1500亩为核心保护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先德团队合作,围绕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的11个核心维度开展深度研究,具体包括系统的历史与文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生态景观格局动态、“三产”融合发展、橘农生计与多方参与机制、生态气候适应性与康养潜力、政策融合机制、保护利用绩效评价及未来建设等方面。

当下,全球尚未有以滩涂为基底的柑橘农业文化遗产,此次申报不仅能填补这一空白,更能深度挖掘、保护与传承黄岩蜜橘文化,助力打造世界蜜橘文化高地。

种源创新 攻克产业“芯片”难题

在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内,年轻的科研人员小林正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试管中的幼胚。“这是我们从黄岩蜜橘中优选出的亲本,通过杂交和胚抢救技术,已经获得了8778个离体培养幼胚,未来可能孕育出黄岩蜜橘自主选育的新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面对柑橘市场多元化需求,科技赋能是种源创新的核心动力。2022年,黄岩区投入专项资金建设蜜橘种源研究中心,建成500亩蜜橘育种示范基地,引进华中农业大学、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等10余个科研团队,利用细胞工程改良、分子设计育种、杂交育种、实生选种改良等技术,开展种源创新攻坚。

种源研究中心通过建设柑橘种质资源圃,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重点攻克早熟性、高糖低酸、抗逆性等关键性状,培育具有黄岩蜜橘基因,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为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活水”。

截至目前,中心已引进柑橘优系15个、世界各地核心种质资源102份、自主培育的新种源材料1559份;选育出“东江本地早”“浙柑6号”“浙柚8号”等具有发展前景的优系20个;以黄岩蜜橘为亲本,通过杂交、胚抢救等获得离体培养幼胚8778个。

在头陀镇双楠村,橘农老王今年试种了3亩“东江本地早”。“比传统品种早熟15天,糖度高一度,收购价每斤多2元。”

与此同时,黄岩建成15亩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年供应无病毒接穗10万芽以上,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缓解柑橘生产中无病毒苗木的供需矛盾,推动黄岩柑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品牌提升 从“品质筑基”到“价值跃升”

今年国庆期间,在杭州工作的台州人陈先生刚走出高铁站,就被出站口的黄岩蜜橘广告牌吸引了目光。“‘吉祥如意’的统一包装,配上‘甜了千年’的品牌标语,让人瞬间感受到了家乡蜜橘的品牌升级。”他决定返程时带几箱礼盒送给客户,“现在的黄岩蜜橘,拿出去送礼特别有面子。”

这块广告牌的背后,是黄岩蜜橘品牌建设的系统性升级。近年来,黄岩区委托专业品牌策划团队,对黄岩蜜橘进行全方位品牌重塑,通过“母品牌+子品牌”双打模式,形成品牌合力。目前,已授权40家企业和合作社使用“黄岩蜜橘”证明商标,统一推广“吉祥如意”公共品牌形象。

品牌提升的关键在于品质保障。今年投用的黄岩蜜橘商品化处理中心,位于头陀镇主产区,总建筑面积6652.41平方米。中心配备的自由托盘式无损分选线,可依据重量、糖度、色泽、表面瑕疵等指标为每颗蜜橘精准分级。“过去依赖手工分选,同一批果子品质参差,现在通过智能分选,确保每批蜜橘都保持统一高品质。”处理中心负责人介绍。

这一变革直接带动了市场价值的提升。浙江真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蜜橘经过精准分级后,特级果售价翻了好几番。近年来,逐步建成了柑橘数字化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去年自家‘红美人’获得金奖,有了品质保证,我们的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增强。”公司负责人林献忠说。

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体系也在同步构建。黄岩区紧抓直播电商机遇,引入专业直播团队,优化线上销售渠道。同时,深化与头部直播间合作,推动黄岩蜜橘从农贸市场走向连锁商超。借助与新民晚报的合作资源,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展专场推介,助力打开上海高端市场。

品牌宣传更是全方位铺开。除了高铁站广告外,黄岩还开通了“黄岩蜜橘”号动车组,通过高铁媒体开展品牌传播;在重要路段、高速出入口设置宣传牌,构建起立体化的品牌宣传网络。

深加工环节则为品牌注入科技内涵。在黄岩,形成以9家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水果罐头加工产业。从罐头、浓缩汁、果糖等方面进行产品研发与加工,引进NFC(非浓缩还原汁)和HPP(超高压杀菌)技术,自主研发机械化柑橘去皮及分瓣全自动技术。橘子罐头的正品率从十几年前的30至40%飞跃至80%以上;产量从每天100吨提升至470吨,橘子罐头年产6万吨,总量居全国前三。

“通过全产业链的品质把控和品牌塑造,我们正推动黄岩蜜橘从‘地方特产’向‘知名品牌’跨越。”黄岩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今年黄岩蜜橘品牌价值显著提升,带动农户增收明显,真正实现了“小果子”带动“大产业”的品牌效应。

文旅融合 拓宽路子激活“甜蜜经济”

秋日午后,中国柑橘博览园内,来自温州的陈女士正举着手机拍摄眼前的橘林。“整片橘海尽收眼底,既能体验采摘乐趣,又能了解柑橘文化,这一趟来得太值了!”她说这是她第二次来黄岩,这次特意带着孩子来感受“橘乡生活”。

这正是黄岩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依托1700多年的柑橘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黄岩区近年来大力推进“橘旅融合”,让这颗“甜了千年”的蜜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中国柑橘博物馆,一个来自杭州的研学团队正在体验独特的“剥橘”之旅。这座以“剥橘”为设计理念的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巧妙地将展区分为序橘、橘缘、橘美等十个部分。“每个展厅都设有‘知’和‘感’两个区域,游客不仅能了解柑橘知识,还能通过嗅橘香、品橘味、触橘叶来加深体验。”博物馆讲解员介绍。

“从春季的橘花节到秋季的采摘季,我们的民宿基本天天爆满。”澄江街道的农家乐老板林伟笑着告诉记者,“今年新增的‘星空朗读’、‘橘园音乐会’等活动,让游客停留时间更长了,收入比单纯卖橘子翻了一番。”

在贡橘园的农遗访问中心,来自宁波的大学生李静正认真观看筑墩栽培系统的展示。“原来黄岩蜜橘的甜美背后,藏着这么智慧的农耕技术!通过筑墩淋卤,利用潮汐淤泥肥田,这套系统真正实现了生态循环。”她感慨道。

2020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如今已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今年,该系统成功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带动了研学旅游的热潮。

沿着永宁江慢行绿道漫步,新种植的4200棵“本地早”橘树已是硕果累累。这是“永宁精绣·橘城飘香”项目的重要成果。据了解,黄岩区计划三年内累计种植橘树5.8万株、1600余亩,打造“城在橘中,橘在城中”的独特城市景观。

头陀镇的橘农老王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将自家橘园改造成了观光采摘园。“光国庆假期就接待了500多名游客。”他笑着说,“现在我们的橘子不愁卖,游客现场采摘的价格比市场价还高。”

从单纯的果园到多元的旅游目的地,从季节性采摘到全年性活动,黄岩蜜橘的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在这里,古老的橘文化正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中华橘源"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傍晚的永宁江畔,橘香浮动。老橘农守护着传统技艺,科研人员攻关种源创新,智能化生产线提升品质,文旅融合激活乡村——黄岩蜜橘这张“金名片”,正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标签: 筑墩栽培系统;黄岩蜜橘;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周煜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