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临海藏着一座“洞天福地”!
2025年11月05日 来源: 临海发布

步入郑广文纪念馆正厅的后院,恍如闯入了某个“洞天福地”。这里绿荫葱茏,清幽静谧,院中的山石上盘桓着一株530多岁的明代参天古樟,树身黝黑铁青、苔痕斑驳,树纹起伏奔腾如江河行地。墨绿的枝叶翻上天空后又如瀑布垂下,浓荫覆地。

“这棵树的形状比较奇特,事实上是古樟树成长起来以后,在清代左右,后人不断开辟,劈山为径,形成现在的样子。”市郑广文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郑瑛中介绍。

古树下,林立着一块块形状奇特的壁石。这片石刻群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自左至右依次分布“漱石”“止境”“紫府”“福地”“华池”五处石刻,包含篆书、八分书、行楷等多种书体。因夜间望去,壁石环列、如石笋林立,形似八仙,故而得名“八仙岩”。石壁下还有一小潭,名“玉液池”,泉水甘,常年不涸,外环石栏,清净雅致,别有洞天。

这里也是从前台州文人雅士游宴读书的胜地。他们兴之所至时,便在树下的壁石上题诗刻字,“八仙岩摩崖石刻”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八仙岩摩崖石刻里,最出名的要数‘紫府’这两个字,是清朝嘉庆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曹寿人写的。国清寺那幅特别有名的独笔‘鹅’字,也跟他有关系——据说一半是王羲之的真迹,剩下的部分就是曹寿人照着摹写补全的。”郑瑛中站在石刻群前介绍,“最左侧的这副‘漱石’是清代临海的秀才张梅写的,意思是水从石头上流下来。”

数百年前,文人墨客在古树下雅集小驻,留下珍贵墨宝,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风雅意趣,也让这份自然与人文印记交织的独特韵味,得以长久延续。‌

除了这些文人雅事,这棵古树,更见证过台州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人和事。

后院入门处的门额上刻写着“直上洞天”四字。原来,古樟树的侧后方曾是一处名为“上洞天”的地方。清末时,辛亥革命志士张任天曾在此寓居修习。寓居期间,张任天除了潜心读书,也坚持习武练剑,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投身反清运动铸就了胆魄和勇气。

临海名士王文庆

据《台州市志》记载,1904年初,临海名士王文庆与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到台州联络会党,专程来八仙岩“上洞天”找到张任天,三人纵谈时局,认为革命必须联络会党,团结广大受压迫的人民。这也为后续临海乃至台州地区的反清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到了1989年,郑广文祠修缮完毕后,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郑广文祠,将八仙岩摩崖石刻、古樟树,也统一划入郑广文纪念馆的管理范畴,让这些承载着文化底蕴的历史古迹,得以完好保存,惠及后世。

站在院中,面树而立。古树像一位和蔼的老人正俯瞰大地,它见过文人墨客在壁石前挥毫的风雅,也听过革命志士纵谈时局的激昂,四季轮回,光阴流转,而树,大抵还是会以沉默而坚定的姿态,持续向上生长,守护着这方天地的人文血脉,将临海的记忆,留给往后岁岁年年。

标签: 八仙岩摩崖石刻;上洞天;古树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周煜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