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玉环跳出“填海筑坝”的传统发展模式,迈向“撤坝建桥”“生态护湾”的新路径,在工业低碳转型、文旅融合创新等领域持续发力,镌刻下跨越式发展的绿色足迹,位居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60。
以绿色为底 打造制造新生态
走进浙江苏尔达洁具有限公司的精加工车间,听不到传统水暖阀门厂的噪音,也看不到粉尘,宛如置身“绿色空间”。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苏尔达采用新型绿色材料,省去铸造环节,铜材消耗量直接减半,大幅减少废渣废料,还引入十轴加工中心、抛光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创新“气试”工艺降低用水损耗,最终让生产成本下降45%,近3年绿色产品占比稳定43%—58%。
苏尔达的转型并非个例。如今,玉环已构建起多层次绿色制造体系,拥有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省级绿色工厂以及39家台州市级绿色工厂。在政策引导下,当地企业各展所长:双环传动用“干切替代湿切”工艺,结合数字技术打造“无废工厂”,还带动10余家同行加入创建行列;诺贝、大风范家居联合高校攻关新材料,引领绿色家居潮流;胜利医疗器械靠屋顶光伏板供电,实现生产全流程低碳化……
绿色工厂之外,玉环的园区也在向低碳升级。龙溪镇“零碳小镇”借助数智技术,实现全域碳地图可视化,还能精准制定节能方案;玉环经济开发区向大海要空间、向存量要效益,获评“省级绿色低碳园区”,成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典范;芦浦镇南湾智谷则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项目落地,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全国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和省级低碳试点,玉环还在能源领域掀起革命。作为我国首座潮间带“渔光互补”电站,华能清港光伏电站通过“板上发电、板下养鱼”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华电玉环1号海上风电场持续挖掘风电潜力,让“海风发电”从口号变为现实。预计到“十四五”末,玉环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达729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3.4亿千瓦时,为绿色发展提供稳定能源支撑。
解锁“海屿岛” 构建浪漫新生活
每逢节假日,台州1号公路玉环段沿线无疑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龙湾村的滨海风光、龙脊线的大风车、鲜叠社区的渔都印记“串珠成链”,打造出观山望水的滨海景观带。
“以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边缘村落,现在好了,托1号公路的福,这边的业态越来越丰富,人流和车流不断,好多外出打工的都准备回来发展。”龙湾村村民陈晓笑着说。
截至目前,该路段累计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成为浙江热门自驾游路线。
在玉环,随着客运码头、海上旅游巴士的开通,“海上1号公路”打通蓝色航线,“跟着机器人游玉环”的低空文旅项目推进,“空中1号公路”提供立体观景视角,“海陆空1号公路”即将成型,摆在眼前的是一条交旅融合的城乡共富之路。
一个村庄,探索出“风景变现”的共富路径。干江上栈头村曾是偏远村落,通过打造玻璃吊桥、时光隧道、天空之境等景点,变身“乡村迪士尼”。更关键的是,村里创新“村民49%+村集体51%”的股份众筹模式,成立公司运营景区,不仅让景点火起来,更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这种模式还逐步向镇域、市域扩展。
目前,玉环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推出文旦风情、碧水休闲、山海诗画等5条美丽乡村风光带,其中“共富海湾”示范带入选全省第三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接下来,玉环还要以浙江省十大海岛公园2.0建设为目标,围绕“1368”文旅大美格局发力:以漩门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海、陆、空三维空间为轴线,差异化打造“一岛一湾一岸一城一园一境”6个区块,植入8种“海屿岛”生活方式。同时,44个公共基础设施、文化旅游、文化传播类项目稳步推进,让“海屿岛”成为向世界展示现代滨海生活的瑰丽窗口。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