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整座城市化身巨型“桑拿房”。然而在这样的酷暑中,有一群特殊的劳动者正经历着“一日两季”的极端考验,他们每天在短袖和棉大衣之间随时切换。门外是36℃的烈日,门内却是零下20℃的寒冬,在近60℃的温差里重复作业。
记者亲测冷库工人日常
近日,记者走进农港城的大型冷库,亲身体验了冷库工人在“冰火两重天”中的工作日常。彼时,手机天气软件显示室外实时温度已达36℃,而冷库内却一片繁忙,一箱箱封装好的冷冻食品正被工人有条不紊地传送,准备送入冷库。
记者刚踏入冷库的瞬间,便被扑面而来的寒气包裹,地面已凝结起薄冰,在灯光的照射下,空气中升腾着清晰可见的雾气,和冷库外的温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仿佛一步跨进了另一个季节。
冷库叉车工袁野裹紧了厚重的棉大衣,领口和袖口都系得严严实实。随着货物进出,厚重的保温门频繁开合,一股股寒气趁机向外涌出,在门口与热空气交融成短暂的雾气。他熟练地驾驶着叉车,将货箱稳稳送入库内,身后的大门缓缓闭合,将外界的暑气与蝉鸣彻底隔绝。
“冬夏穿越”每天经历上百次
25岁的袁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椒江人,大学毕业后,他便投身冷库装卸行业,工作一年多,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特殊的工作节奏,像这样的“冬夏穿越”,他每天要经历上百次。早上7点半,他准时到岗,换上棉大衣、戴上棉帽和防冻手套,做好全套防护后进入冷库,开始一天的拣货、理货、搬货工作。
“每天最忙的时候是上午10点到下午1点,这个时段要运送前一天的货物,量特别大。”袁野的声音里带着些许疲惫,每天将近200吨的装卸量,让他和同事们在冷库的寒气与室外的烈日间不停折返。
“夏季是我们最难熬的季节。”袁野告诉记者,“从冷库-20℃到室外的30℃+,里外温差将近60℃,每次进出冷库都得穿脱棉大衣,走到外面,很快就汗流浃背,再回到冷库,又冷又湿,特别难受。”
他还记得刚入行时,因缺乏经验不适应环境,常常手冻得通红,眼镜起雾后连路都看不清。“冷库工这行最怕感冒,一冷一热交替,免疫力差的人根本扛不住。” 如今他虽然已经适应低温环境,却仍然时刻留意身体状况。
“我还年轻,就想在一线多攒点经验,把叉车技术练扎实,把冷库的运作流程摸透,这些都是以后做事的底气。”话音刚落,对讲机里又传来新的调度指令,袁野应声后再次发动叉车,在冷库中继续穿梭。
冷链运转的支撑与意义
据农港城冷链运营部负责人王黎明介绍,作为台州规模最大的冷库,农港城冷库共设有8 个独立仓室,最多可存储3万吨货物。自2023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冷库持续提供多元化的冷链仓储服务,涵盖速冻食品、海鲜、冻肉、干果、蔬菜、水果等各类产品,为台州冷链物流提供坚实支撑。
傍晚6点,最后一车冻品顺利入库。袁野脱下棉大衣、棉帽和防冻手套,从冰柜摸出瓶冰镇矿泉水,仰头灌下半瓶,舒服地眯起眼:“这是一天最享受的时刻。”
记者手记:在记者看来,还有许许多多像袁野这样的冷库工人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用专业与坚守保障着冷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转,正是这些平凡劳动者的默默付出,才让城市的生活物资供应更加稳定,让每一份新鲜与美味都能跨越时空,抵达消费者的餐桌。他们在冰火交织的环境中,写下了最质朴的劳动诗行。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